“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首诗是杜子美通过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抱负,他对王昭君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王昭君思念故国的一腔幽怨,赞美王昭君即便死在塞外也要魂归故乡的精神。而王昭君,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许许多多远赴塞外和异族和亲的女性中的一个。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号,她们生长于富贵之中,过着饫甘餍肥的生活,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只是作为自己生活的妆点,生活十分富足。但这只是她们长大之前的美好生活,一旦她们到达适婚年龄,就是为国担负起责任之时。
大多数情况下公主都没有挑选另一半的权力,她们或许会被嫁给某个臣子,作为笼络人心的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主会选择终生不婚而出家为尼,伴青灯古佛一生。不论是下嫁臣子还是出家为尼,公主都不会离开自己的父皇母后太远,随时可以得到他们的照拂,还算不差。
根据崔明德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和亲史》,古代和亲具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一、安抚;二、建立军事同盟;三、分化其他民族政权;四、借兵马以及报答恩德;五、发展两国关系;六、巩固同盟;七、政治联盟。
为什么要和亲呢?从古代的和亲中我们不难发现,和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原王朝较弱而不得不与敌人和亲来确保边境安宁,比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以及中原王朝较强使得少数民族主动请婚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支持,如西汉中后期的南匈奴多次请婚;二是中原王朝通过和亲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比如唐朝与突厥的和亲。
那么和亲究竟产生怎样的历史作用呢?总体来说,和亲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且很多时候和亲还维持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局面,比如西汉中后期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后来在汉灭北匈奴的战役中,南匈奴也积极参战并立下战功,这一次不但结束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和亲确实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让自己的女儿远嫁外邦确实有点残忍,那么为什么皇帝不能迎娶异邦公主呢?其实,原因并不难猜,对于中原皇朝来说,最为看重的就是血统,能够继承皇位的必须是具有最纯正血脉的皇室子弟。
若是皇帝迎娶异邦公主,就会把血脉混淆,这样将无法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意思,若是和外族翻脸,一个公主自然可以舍弃,但若是皇子,事情就复杂了,毕竟女性在古代社会,终究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公主亦不例外。
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自己的骨肉,真要远嫁他方,皇帝也是舍不得的,因此他们通常会耍个小聪明,将旁支或者大臣的女儿封为公主,由她们代替真正的公主,牺牲自己,作为两国和亲的“礼物”。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反对的意见,认为所谓“和亲”不过是说得好听,本质上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这样的忍辱退让不仅不能换来永久的和平,反而会让异族更加的骄横。
另一种是支持的意见,认为和亲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相对较好的办法,避免战争的发生,促成民族间的和解,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促进民族融合。那么,和亲究竟是对还是错?这个问题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了。
和亲不管是对是错,不管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已经随着历史远去,而作为和亲牺牲品的女性,更加应该值得大家记住,她们为国家统一,为边境安宁,不远万里,嫁去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许她们本人是渺小的,但她们的精神无比伟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