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YX
近几年的现实题材热中,话题剧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从《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到《小欢喜》《三十而已》《安家》,再到新近收官的《小舍得》,这些话题剧总能精准狙击某一个社会“痛点”或“痒点”(女性独立、原生家庭、教育、买房等),在“一集一热搜”中,收获高讨论度。
没有片方不喜欢高热度,哪怕这些高热度中,夹杂着争议之声,总也好过无人问津,悄咪咪收官。上述作品热播期间,几乎都伴随着对其价值观导向的质疑,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收视高涨,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剧集。
一个普遍现象是,当下的都市题材话题剧,常常在一片争议中,收获高关注度。观众一边谴责创作者们“按热搜写剧本”,贩卖焦虑;一边又在内心深处暗暗期待:撕,撕得再响点。
这种矛盾心理,逃不过创作者的“法眼”。在精准拿捏受众心理的前提下,精明的创作者们发现了一条捷径,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一集一热搜”“骂得越狠、收视越高”的播出效果。
笠翁对韵
人物是情节的基础。话题剧的人物设定,通用模板是在植入某一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后,笠翁对韵般地设立两个对照面,在对比中,给观众以两种极端情绪上的强烈刺激。
《小舍得》中,南俪、田雨岚这对继姐妹,就是一组明显的笠翁对韵式人物。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南俪的“佛”与田雨岚的“虎”形成了强烈反差。虽然后期南俪逐渐田雨岚化,但前半段中,这对继姐妹的教育方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照面,给观众形成了两种强烈的情绪反差。
岚化之前的南俪,更多激起的是观众在育儿问题上的认同感。在对女儿欢欢的升学一事上,南俪最初态度是直升风帆,就近入学,不愿给女儿过多压力。鸡娃刺激下,南俪的要求升级,但也是在考虑欢欢艺术兴趣的前提下,将雅德中学作为争取对象。这种尊重孩子意愿的开明型家长,可以激起观众的情感认同,跟《小欢喜》中的方圆,充当的是一样的功能。
南俪对照下的田雨岚,比《小欢喜》中的宋倩更让人窒息。对儿子子悠,田雨岚寄望颇高,为上金牌班,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罔顾儿子意愿,罢免了子悠的足球课。亲子活动上,子悠眼眶泛泪说出那句“我觉得我的妈妈不爱我,她只爱学习成绩好的我”,让不少观众愤怒值升级。
认同、气愤是两种情感体验,但功能是一致的,都指向讨论度。话题剧的讨论度,不仅来源于认同这个层面正向情绪的输出,气愤层面的负能量宣泄也是一部分。每一部热播话题剧的背后,都不乏对价值观导向的质疑。《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里,质疑集中在独立女性不独立;《安家》《小舍得》,则是贩卖社会焦虑,消费公众情绪;《都挺好》更是被《北京日报》点名批评“过度贩恶,慢慢失真。”
三观不正的争议,并不影响这些作品的收视走向。质疑声中,上述几部剧目,都取得了远超同档期剧集的关注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骂得越狠,收视越高;吵得越凶,热搜上得越容易。试问,《小舍得》里没有田雨岚这么个招人恨的家长,南俪、夏君山没有一步步田雨岚化,收视还会节节高升吗?
抨击田雨岚式教育理念,称赞岚化之前的南俪、夏君山,都是在贡献热度。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的对照,衬托得前者更可恨、更该骂,后者更可爱、更该夸。在功能性上,田雨岚负责激起观众的负面情绪,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大家都不想要的“我的虎妈”。批判田雨岚这个虚拟的戏剧人物,变相等于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鸡娃教育理念。岚化之前的南俪、夏君山,是家庭教育中,每个人都想要的“别人家的父母”,负责调动观众的正面情感。负面情绪、正面情感都找到了输出口,作品的热度,也就不请自来了。
细节和真实生活的力量
戏剧是由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构成的。“恶”要集中在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身上,“善”要集中在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身上,偶然、巧合要集中在一个场合发生。如此“典型”,是出于戏剧性考虑。但是,一部成功的话题剧,光有此起彼伏的戏剧冲突远远不够。如何通过细节的处理,给观众一种“虚拟的真实”,是个关键问题。
细节的真实必须是观众可感、肉眼可见的。
《都挺好》里,苏明哲去苏明成的住处找人,鞋架上放的几双鞋,确实是苏明成平时穿的;《小欢喜》里,童文洁给方圆的微信备注是“他爸”。这种细节,需要道具组、后期下功夫。
另一种细节,考验的是编剧、导演、演员团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小舍得》里,南俪、田雨岚同争一个金牌班入学名额,南建龙左右为难。家宴上,南俪在子悠的口误中得知自己作为亲生女儿,竟然输给了田雨岚,一气之下,拉着欢欢、超超出门。刚上幼儿园的超超崩溃大哭,两只鞋都没来得及穿好,就被爸妈拖出了外公家。
没穿好的两只鞋是一个很好的细节。一是凸显了场面的混乱。孩子狼狈地出门,过程是极不愉快的。二是展现了南俪、夏君山的气愤。两人平时何其疼爱超超,这一次却顾不上给儿子穿鞋,愤怒情绪,可见一斑。
这种细节,可能是编剧在剧本阶段就安排好的,也可能是实拍时,导演、演员的临场发挥。无论如何,都需要具备对生活的一定感知能力,才能呈现在正片中。
细节的真实,是一种弥补。戏剧中,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不可能是100%真实的,但是生活细节可以。
《小舍得》开播以来,观众的种种“挑刺”,大部分都可归结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过度戏剧化。
田雨岚、南俪都是典型的戏剧人物,但并不是100%真实、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女,有几个敢跟亲生女儿当面叫板?南建龙的家宴,是一个典型的戏剧场合,但在现实生活中,南俪跟亲妈口中的“老小三”,心平气和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的概率,微乎其微。
戏剧矛盾、戏剧冲突集中的需要,迫使作品牺牲一些人物真实、环境真实,生活细节的真实做了弥补。并且,这种弥补,是可实现的。创造苏大强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恶父”形象不容易,但要求道具组多找几双苏明成常穿的鞋,就简单得多了。
过程是破碎的,结局是美好的
话题剧的切口是社会“痛点”“痒点”,现实生活中,这些“痛点”“痒点”,常会让看剧的这批观众感到糟心。说的直白一点,我们默认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或者很难解决。《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里的女性独立,《都挺好》里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小欢喜》《小舍得》里的教育内卷,《安家》里的买房,总有一项,是戳中当代年轻人肺管子的无能为力之“痛”。
戳中了肺管子,等于有了共鸣。但跟共鸣一样重要的,是给观众以希望。当下的都市题材话题剧,过程总是破碎的,结局必须是美好的。
《小舍得》里,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南俪、田雨岚这对冤家姐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孩子们也各自有了美好的前程和未来。
《都挺好》里,苏明玉对苏大强怨言颇多,但最终还是被感化,心甘情愿放弃事业,照顾老年痴呆的苏大强。
《我的前半生》《小欢喜》《三十而已》的开局令人糟心,但结尾总是明亮、向上,给观众以希望。
话题剧要“撕”,要撒狗血,要有极致的戏剧冲突,要描摹跌宕起伏、始料不及的人物命运,但一切铺垫,最终都会落到“我们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这个大方向上。现实给了当代青年太多迎头痛击,抽出宝贵时间追完一部电视剧,如果在这里都讨不到几个“甜枣”,那对观众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结语
当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概念用以定义话题剧,但不可否认,这类以某一社会现象切入的现实题材剧集,正在成为“宠儿”,跃迹于各大电视荧屏。这股高涨的创作热情背后,需要警惕的是,话题不是捷径,将社会痛点当卖点,泛泛而谈的热搜定制作,不该成为主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