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现,黑脸膛的农家汉子,拿下草帽拍一拍衣角的露珠,捧起菜地沟里青丝丝的水,洗净腿上的泥巴,挑起刚摘下的瓜果蔬菜,径直走到集市上,老主顾们早就翘首以盼了。
从呈贡到昆明走213国道呈贡段,这条小小的国道,一头是瓜果飘香的田园呈贡,一头是蓬勃发展的主城昆明。青色的柏油马路两边是有年头的桉树,它们见证了一个过去的时代。
路上车不多,绿色的铁皮公交车载着一车人,摇摇晃晃的走在阳光斑驳的树影中,不急也不慢。乘客们知道路途还远,索性闭目养神,初次进城的孩童,紧紧趴在玻璃窗上,生怕遗落了风景,就连窗外偶尔扬起的灰尘,都令他们欣喜。
山里巴人向往着灯火辉煌的昆明,馋嘴的昆明人则不定期的惦记起呈贡来:从滇池里捕捞出来的小鱼小虾,是酒客们望眼欲穿的下酒菜;山里的梨花白,桃花红,樱桃也熟了;刚刚下过几场透地的雨,那座山里的青头菌长出来了;月亮快圆了,周末去七甸王家掌柜买些大饼,顺带吃上一碗黄灿灿的豌豆粉,再带回来一只刚叫的小母鸡.......可以这样说,呈贡是昆明最初的乡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呈贡到昆明走213国道,这条双向二车道柏油马路,一头是瓜果飘香的田园呈贡,一头是具有大城市风采的昆明。青色的柏油马路两边是有年头的桉树,它们见证了一个过去的时代。
路上车不多,绿色的铁皮公交车载着一车人,摇摇晃晃的走在阳光斑驳的树影中,不急也不慢。乘客们知道路途还远,索性闭目养神,初次进城的孩童,紧紧趴在玻璃窗上,生怕遗落了风景,就连窗外偶尔扬起的灰尘,都令他们欣喜。
山里巴人向往着灯火辉煌的昆明,馋嘴的昆明人则惦记着呈贡的美味:从滇池里捕捞出来的小鱼小虾,是酒客们望眼欲穿的下酒菜;山里的梨花白,桃花红,樱桃也熟了;刚刚下过几场透地的雨,那座山里的青头菌长出来了;月亮快圆了,周末去七甸王家掌柜买些大饼,顺带吃上一碗黄灿灿的豌豆粉,再带回来一只刚叫的小母鸡.......可以这样说,呈贡是昆明最初的乡愁。
“穷莫丢猪,富莫丢书”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为呈贡题词:乡土教材,泽及后人。我想,这是一个对呈贡,对当代知之甚深者的金玉之言。
在世界版图中,由山脉和海洋作为天然屏障,在世界文明中偏安一隅。而在的版图中,高山丛林和瘴气沼泽把云南围合成一个独立王国,从滇王、到云南王、再到封疆大吏...几乎所有中原文明进入云南的第一课,都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古代将平民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
农耕是国家安稳的基础,农民的社会地位也仅次于士(学者),自楚庄蹻携汉族入滇开始,到三国诸葛亮、明代沐英直至清政府,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云南的开发均以农耕为基础,呈贡以璀璨的农耕文明闻名于世。
呈贡是昆明的近郊县,历史以来就是昆明人的菜篮子,上世纪90年代,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为呈贡县志题材:发挥城市郊区优势,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在依托和服务中腾飞。当时,呈贡已经是全省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这桩生意的创始人,正是斗南农民。然而,斗南人并不自满于现状,蔬菜交易的头把交椅,还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要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新的传奇——亚洲花都。
最开始,斗南农民以路为市,农民们既卖花也卖菜,一担担鲜花和蔬菜,集中摆放在村里较为宽敞的一条马路上,卖的人笑容淳朴,待客殷勤;买的人笑颜如花,抱回一个春天。
这就是斗南最初的集市,和广大农村千百年来约定俗成“赶集天”一样,家里的油盐、孩子的学费,人情往来所需的钱币,都在这里产生。
不到十年时间,斗南菜农几乎全部转型为花农,经济收益的现实回报,和时代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斗南人更多信心。新一代斗南年轻人更具有闯荡精神,他们冲破“万般见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式,带着自家种植的鲜花,闯荡北京、上海、广州,在全国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大都市,搭建起斗南人的鲜花生意网。传说中,明朝金陵巨富沈万三在沐英时期,随“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的百万汉民”进入云南,这位“精地通源,识银山脉象”的传奇人物,以戴罪之身为西路理财,广开民智。呈贡人口口相传的“赊三不如现二”“人亲财不亲,财帛两分明”“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这些星星之火,是600年前的沈大官人点燃的么。
作者/来源:凌啸云南写书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