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精彩导读
如何做教师,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时代?
4月3日下午,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院院长成尚荣先生到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为全体教师做了一场报告,主题为《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以下是他此次演讲的内容。
中国教师面临新的使命
前不久,我受邀参加清华附小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清华附小已经成为中国小学教育的一块高地,站在很高的平台上与世界对话,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
那天的大会开始之前,屏幕上播放的视频是“清华附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议开始,主持人请全校教师起立,党员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这个环节,全场庄重肃穆。接着主持人请所有教师举起右手,重温清华附小教师誓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四大重要组织联合发声:“复兴始于教师”。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从教师开始。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优质高位发展,当然也从教师开始。
当今新时代,中国的教师面临新的使命,教师的发展要走向更高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发展中也呈现出新的走向。作为南外仙林分校的教师,当然要迎合时代的要求。
如果将当今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归结成一句话,那就是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好教师”与“名师”的三个比喻
首先,要做“好老师”。我们需要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南外应该出现更多的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至高点。但做名师,首先要做“好老师”。我领会出三个比喻,能够描述“好教师”和“名师”的关系。
第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到,中国的文艺创作有一片高原,但缺少高峰。应该出现更多的名作家、有更多的经典之作,高原上才有高峰。没有高原,就没有高峰;高峰之下的高原,绝对不会平庸。好教师和名师,就好比高原与高峰的关系。如果在座老师都做“好老师”,那么我相信,在这批教师当中会有更多的名师,出现更多的特级教师。作为南外仙林分校的教师,你们有很好的平台,应该站在高地上瞭望高峰,让自己成为高峰。
第二,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有一句话叫做“戏比天大”,对教师来说是“课比天大”。站在课堂上,他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用在“好教师”与“名师”的关系上也是同样——所有教师都是合唱队的队员,其中应该有一批杰出的领唱者。领唱者是校长,也包括一批优秀的教师。只有把合唱队建设得更好,名师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第三,诗人纪伯伦说,生命是一支队伍,快步的人发现队伍走的太慢了,他要走出队伍。离开队伍,是为了领跑,过段时间,他又要回到队伍中来。名师在队伍中是“不安分”的,他总是要超越和突破,要带领整个队伍向前走,但他不能离开队伍,要时刻记住自己是队伍中的一员,因为只有在队伍中,才能接受到整个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将这首诗做延伸,还可以说“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支队伍”,如果一位教师能带领一群教师一起向前走,比如说名师工作室、教研室、备课组、年级组的组长、主任,能起到引领队伍的作用,那么他就成为了一支队伍。
名师首先是一个好教师,并且永远是一个好教师。所以国家层面提倡做“好教师”而不是“名师”,做“好教师”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战略意义。
先生远去,先生回来
那么什么是“好教师”呢?说起“好教师”,我想起前几年北京举办的一个展览,创造了一星期之内有10万人参观的奇迹。展会上播放了一部纪录片《先生回来》,说的是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胡适等一批“先生”。先生远去,犹如华夏的背影,那些远去的背影,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在我们江苏的镇江,诞生了20多位教育家。下属的县级市丹阳,就诞生了5位教育家:包括南大老校长匡亚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还有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马相伯先生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一个好教师,心中总怀有家国情怀,怀有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当今镇江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还有三位大师仍然在世,他们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泰州中学副校长洪宗礼,南通师范二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我向镇江市教育局建议,请他们三位回到镇江,举办一场教学改革座谈会。
我主持了这次座谈会,当时我说,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先生回来。何止是先生其人回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师之道回来,先生之德回来,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永远流淌在我们中间。
于漪: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座谈会上,于漪老师第一个发言。她说自己作报告从来不写发言稿,但是会打腹稿,这是在镇江念书时老师教的习惯。她上的是镇江小巷子里的一所普通小学,有一天语文老师让大家描红写汉字,那天阳光特别好,老师让大家拿描红纸迎着阳光看,她第一次发现中国汉字真红、真亮,母语真美。
我不知道那位老师是不是名师,但肯定是一位好教师。我也不知道智慧教师是什么样的,但一定是不张扬的。因为智慧总是在默默的、悄悄的教学行为之中。那位老师一定也是一位智慧教师,她将对民族的爱、对母语的亲,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
于漪老师还说,日本兵进城扫荡,城里人纷纷去乡下逃难,一片混乱。就在那天上午,音乐老师还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教唱的是《苏武牧羊》。说到这儿,于漪老师轻轻哼唱起来。
从她哼唱的旋律和歌词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民族的血性,看到民族的脊梁。一个好教师,总是将他的课堂,和祖国命运、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
于漪老师用两句话概括她的“教师之道”,这两句话非常普通:我一辈子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做教师,是对职业无限忠诚、不离不弃;而一辈子学做教师,是说教师是永远的、终生的学习者。只有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才可能做一个好教师。
学做教师,向谁学习?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的品格、作风是最值得学习的。有一次备课,坐在旁边的老教师突然发现于老师有一个字写错了,“着”字的竖撇,她写断头了,将一笔写成了两笔。老教师对她说:“一个教师写错字,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的确,一个教师写错字、说错话、做错事,甚至一个不恰当的表情,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还要向学生学习。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小编注:所谓“后喻时代”,指的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或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晚辈、学生都是我们的老师,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也向他们学习。
她的学生非常喜欢流行歌曲,爱听王菲、周杰伦的歌,一开始于老师不理解。王菲唱的歌词“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太阳下山、太阳下山,冰淇淋流泪……”,于老师读后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学生告诉她:“于老师,你可别小看流行歌曲。就拿这首歌的歌词来说,写的多深刻啊!”学生还举了个例子:男生追女生,女生考验男生,问他,你爱我吗?男生马上回答,我爱你。女孩马上说,这句话你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早就不是“第一口蛋糕的滋味”了。于老师立刻感到,她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没有走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所喜欢的东西,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我们并不了解。做一名好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价值选择,有时候还要进行引领,所以“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去年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称号,她在发言时说:我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在歌唱。这就是说,教师走上讲台时要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的燃烧,情感的沸腾,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去感染学生呢?“生命在歌唱”,还有一层意思——生命融入到课堂中去了,生命为祖国而歌唱,为民族的未来,为学生的成长而歌唱。这才是“做好教师”,这才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洪宗礼: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
第二个发言的是洪宗礼老师。虽然只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洪老师却带领着一批大学教授和学者完成了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他自己也从一名教师成为了学者和教育家。他编写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审定。他还通过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语文教学之链”。他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被命名为“洪氏语文”。
洪宗礼老师也有两句话,对我们有很大启发。第一句:我从来是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的。老师们都很忙,哪有时间做学问?洪老师说,学问在哪里?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之中。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教书育人,那么你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
洪老师的第二句话:我站在讲台前,但我要站到书架上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每天都要读书,难以想象,不读书怎么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怎么能将课上得更加生动;意味着他要著书立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还意味着他自己就是一本书。
好教师就是一本书,永远站在学生前面,把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崇高、纯洁、幸福、道德……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教师的人格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读懂了,他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本书。从书架上回到讲台前的时候,他的感觉完全是不同的。
李吉林:竞走运动员&跳高运动员
李吉林老师20多岁的时候,参加在常州举办的一场江苏语文教育座谈会,会上她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给当时主持会议的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留下深刻印象。吴厅长后来遇到南通市的领导,对他们说:你们南通有一位好教师,你们要好好关心她、帮助她。后来李吉林却因此被下放到村小。
回城后,李吉林对自己说了两句话: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我要把浪费的时间夺回来。于是她立即投入改革实验研究,以之为使命,提出“情境教学”,进而研究“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指向儿童的学习,于是她又研究儿童的情境学习。结合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建构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她的著作被德国出版社购买,翻译成德文、英文,一位普通的中国教师的著作开始受到外国人的关注。
李老师有两个比喻,浅近而又深刻。她说:“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
运动员,首先是要行动、要实践。
竞走运动员,永远向前走,走得又快又好。同时竞走运动有它的规则,逐渐形成竞走运动员的品格——双脚不能离开大地,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走。远方是地平线,地平线是一个地理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地平线永远到达不了,但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教师,永远瞭望地平线、追逐地平线。其实,地平线不在远方,就在自己的心中。地平线存在的最高价值,就是两个字:向前。
跳高运动员,面前总有一根横杆,运动员的使命是翻越横杆、突破自己。横杆不断抬高,运动员要不断超越自己。这个“高度”对教师来说,可能是教育理想的高度,也可能是人生意义的高度。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意义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育人初心
中国好教师,当前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立德树人,最具有中国特色,最具有“中国心”“中国表情”。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早就有“立德”“树人”的概念和意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就有“明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底色或本色就是伦理道德。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别生出的“仁义礼智”,都讲的是伦理道德。《管子》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立德”为人生之“三不朽”(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树人”为人生之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深处走来,整合成一个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如果要写一本中国的教育学, 我以为那就是一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就是中华民族的育人初心。它是个胚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芽,内在蕴含着发展的基因。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
今天我们做教师,就要牢牢记住:我们应当有追求。
◀头条丨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
◀头条丨教育的问题(深度好文)
◀头条丨张志勇:学校教育中,德育第一!
◀头条丨郑英: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来源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编辑丨校长派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