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其中特别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以往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不少商家面临的难题,不过如今,这些临期食品不但不愁销,还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尽管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在很多消费者的潜意识里面,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的产品,可能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够放心食用呢?
面对临期食品,公众的心情基本一样:一则舍不得,觉得浪费掉十分可惜;二则感觉价格亲民,有点心动;三则担心吃多了会对身体不利。那么,是不是所有价格降下来的临期食品,都是安全的,让人放心吃,伴随着价格的打折到底安全会不会打折,需要各方面共同来擦亮眼睛。
保质期里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事实上,临期食品能否食用要视情况而定。在保质期内,产品的生产企业对该产品质量符合有关标准或明示担保的质量条件负责。但保质期并不是识别食物产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食品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问题而过早变质。有的食品需要低温冷冻,有的食品需要常温储存,有的食品要避免阳光直射,不同的食品储存要求不一样。也就是说,销售商家一旦改变储存方式,就有可能导致保质期限大大提前。怎么保证消费者买到的临期产品绝对临期,而不是早已“过期”,需要监管部门形成好的办法。
临期食品安全与否,对消费者而言,日期是关键但并非唯一,还要懂得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尝,还要尽可能掌握更多甄别的知识和技巧,比如乳品非常容易腐败变质,如果暴露在常温下,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变质,米面的保质期常温下是6-12个月不等,面包糕点,根据季节有不同的保质期,一般冬季7天,春秋季3-5天,夏季1-2天,可见,掌握这些常识就非常重要。
舌尖上的事,攸关生命健康安全,实在轻视不得。那么,食用临期食品有没有量的限定,过多食用临期食品对健康有没有危害?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权威解答。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此外,我国每年还进口大量的海外食品。按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避免浪费,自然应该,但对于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新兴市场,怎样保证其良性发展,怎样保证消费者吃到嘴里的临期食品都是安全的放心的,需要有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