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朱玮,文华学院城建学部教师。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住建部标准编制项目、湖北省重点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等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3项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导则》RISN-TG014等2项;参与研究方向的专项规划、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及咨询等项目20多项。
十五年前,青涩的少年背着求学的行囊来到文华学院;十五年后,回首火车汽笛声传来处,当年的青涩少年,来到文华开始教书育人的新篇章。十五个春夏秋冬,斗转星移。一棵又一棵红枫从小树苗在银河的散落星云的庇佑下成为参天大树,而他与文华的故事,仍在继续。今天,跟随笔者一起,走近兼顾学长、老师双重角色的他——廖朱玮。
脚踏泞土留有印,百舸争流常奋进
耳边的风声呼啸着,夹杂着远处火车汽笛声和近处响起的上课铃声。“这铃声仿佛在哪里听过”,一边回想,他轻轻推开门。今天是开学第一课,也是他成为老师后的第一课。他走上讲台,步伐坚定且有力。望向台下一张张青涩的面孔,回忆中的熟悉感又一次扑面而来。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专业课老师,也是你们的学长。”话音刚落,讲台下传来惊讶的声音。这声音和刚刚的熟悉感,将他拉进了回忆。
2006年,廖朱玮来到文华学院,开启了大学生活。和当时的红枫还只是小树苗一样,初来乍到的他是那样的内向、青涩。为了锻炼自己,廖朱玮担任了班长和学部学生会干部。大一时,学校运动会将举行方队体操表演。因为往往占用课余时间,队列中的学长和学姐总在排练时漫不经心。一向工作认真负责的他严肃地指正了学长、学姐的错误,没有丝毫胆怯。从此,内向的廖朱玮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在处理学生工作上也更加得心应手。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对于今天还较为匮乏,炎热的夏天,寝室没有空调。廖朱玮和室友们兴高采烈地将橡胶水管接在水龙头上。晚上一回到寝室,便争先恐后地冲凉。大男孩们嬉闹着打水仗,窗外的蝉鸣混合着欢笑声,点亮了炎热的夏天。
每到回家的日子,廖朱玮总是穿过火车门下的桥洞,走到华科校门口的站点坐公交回到武昌区的家里。从文华到华科,连通的小路他走了四年。路上有几处泥泞、几株草木、几个路口,廖朱玮都清楚地记得。仿佛是日久生情的缘故,他渐渐确立了考研去华科的理想。今天的风雨操场的前身即为老图书馆,由于座位不够,备考的日子里,廖朱玮总是在早上六点时便匆匆背上书包去抢座位。在良好的寝室氛围、班级学风影响下,他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却遗憾地在复试中与华科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了武汉轻工大学岩土专业。
读研的三年中,他在潜心学习的同时,参加了许多工程工作。2012年,廖朱玮进入了中南市政设计院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他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读博的五年期间,他潜心科研,常常与导师进行学术、专业交流,在导师的引荐下,他参与了众多项目工作,对专业领域有更深刻的研究,也积累了更多学术、实践经验。
毕业那天,望向抛在空中的博士帽,廖朱玮不禁想起了自己从本科一直到今天的经历。他想到了做工程项目时的奔波劳累,也想到了收获成果时的喜极而泣;想到了备考时的起早贪黑,也想到了在文华时那些炽热却快乐的夏天。从那之后,廖朱玮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到文华当老师。均为中学教师的父母在了解到儿子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之后,感到多了一份欣慰,选择尊重儿子的决定。
入职前,廖朱玮回到文华学院,火车桥洞和华科公交站之间的小路旁草木葱郁,火车汽笛声仍像之前一样穿透了湿润的风;当年的红枫已长成参天大树,三栋寝室迎来了新的少年。当年的辅导员老师张萍、郭卓文老师已成为党办副处长和城建学部党总支副书记;曾经的张芳老师也已成为城建学部副主任,但他们都记得那个认真努力的少年。熟悉的一切却又夹杂着些许陌生,廖朱玮与文华的故事在熟悉与陌生里迎来新的篇章。
肩担星云稳攀登,潜心教育指光明
2019年,廖朱玮成为文华学院城建学部的一名老师。在读研、读博时有过讲授课题经历的他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并没有过度的紧张,反而有着重回故地的熟悉感。望向一个又一个青涩的笑脸,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时,他提到了“师兄”两个字,不仅仅让学生们倍感亲切,更让他的内心多了一份踏实。
每一次备课,廖朱玮老师都会回忆起当年自己的老师讲课时的场景。同时,他会在相关知识点上进行标注,在讲课时告诉学生们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经历了这种特殊身份的转变,廖朱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他会运用网络图片、视频将枯燥难懂的书本知识具象化,也会将自己曾经参加的工程项目成果展示给学生们。在课堂上,廖老师有两个特别的讲课习惯——观察学生的眼睛,多问两个为什么。从眼睛里,他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在得到反馈后及时调整讲课方式和速度。而多问两个为什么,廖老师这样解释道:“这样做,可以鼓励我们的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这样有助于他们把课本知识运用在课外”。
除此之外,工作经验丰富的他更加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他常常带着学生们勘察垃圾处理厂、废水处理厂等,以实物来讲述课本知识,学生“看得到”,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课本知识。除了带领学生们勘察实际现场,廖老师还常常指导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在2020年湖北省挑战杯大赛中,廖朱玮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取得了省级银奖,这与廖老师认真负责、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
在私下,很多同学会亲切地称呼廖老师为“师兄”。曾经,一位学生给廖老师发了一条聊天消息,内容是:“师兄,镜湖里的水又换了,是不是又得重新取样了?”说到这儿,廖老师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就像他将真心付给学生们一样,廖老师的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的课堂。2018级环境工程专业的万奥博是廖老师带领“挑战杯”的学生团队的队长,回忆起备赛的那段日子,万奥博说,廖老师时刻关注着他们作品的进度,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为了参赛作品能够达到做好的实际效果,廖老师常常熬夜帮助他们修改方案,研讨措施。夜深的时候,廖老师办公桌上的台灯依然亮着鹅黄色的光,而他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刷刷地飞舞。课上,认真严厉的他是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私下的他,更加和蔼可亲。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孩子们的想法,廖老师会主动与他们讨论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话题。
除担任专业课老师之外,廖朱玮老师还是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1班的潜能导师。为了顺应学校的个性化教育发展措施的实施,也为了更加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廖朱玮老师利用午休的时间找来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这样暖心的对话,持续了两个多月。付正是廖老师的学生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在回答廖老师“为什么选择环境工程”的问题时,他分享了自己摸索鱼缸水过滤系统的故事,而廖老师从很多方面向他细致地列举了细菌和水污染处理、曝气池和添加生物制剂等事例。在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志向、规划、兴趣爱好等后,廖老师将每个人的特点都稔熟于心,同时,他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课本知识、勘察工程现场、介绍专业项目……这些,都是廖老师的工作日常。在学生们眼里,廖老师是追求细致的人,审查学生们的参赛文献时没有错误能逃得过他的眼睛。同时,他也是个爱学生的好老师,从长山口垃圾填埋场调研,到紫霞观垃圾填埋场做物探,这样的课外实践,廖老师带领学生们做了很多次,每一次,他都带着自己做个好老师的初心,和对学生满满的爱。
红枫烂漫终有时,不负光阴守初心
2020年,在文华学院的红枫故事分享会上,廖老师讲述了他与文华的故事。故事不长,但却写尽了他与文华的特殊情感。一年又一年的秋天,红枫烂漫着文华。当年的树苗已成为参天大树,而当年的青葱少年也带领着他的少年们奔赴在路上。回望过去的日子,廖老师说,想告诉当时的自己应该更加珍惜光阴,而对于未来,希望自己做个好老师,从一而终,不忘初心。简单的话语,朴实的笑容,这其中包含了一位老师满满的责任感,也包含了一位学生对母校醇厚的热爱。
来源:文华学院 文字| 陈潇彤图片| 廖朱玮排版| 柯睿思责任编辑| 熊思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