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希·雪莱
英国史上最极致的
浪漫主义诗人、作家之一
被恩格斯称为“天才预言家”
同时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双子星”
但在民间,更多的人却叫他疯子
说他“不合时宜”
到底是在哪所学校奠定了
他这一生的基调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锋芒在秀美的外表下蠢蠢欲动
生于18世纪末的雪莱,出身在英国的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 莱斯一世代贵族家庭中,父母亲的思想都较为陈腐庸俗,父亲是一个保守的辉格党成员,母亲则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魁梧的壮士。身为家中四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的长子,雪莱本来应该是要承担起传承家族使命的,但生来就长着一副与母亲希望相反的俊秀的外表,加之超出同龄人的思考和批判能力,让这个生在过去传统贵族家庭的孩子多了许多艰难。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与传统格格不入,6岁开始,小雪莱就被父母送到教士那去学习拉丁文,希望能借此机会让他遵循家族既有的传统道路,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好像那流淌在小雪莱血液中与传统抗衡的种子,并没有被剔除,而是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萌芽发展着。8岁那年,他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讽刺诗《一只猫咪》,这首诗被后来的传记家猜想是小小的雪莱在讽刺他的父亲等人,希望其祖父比希爵士快死,以便得到遗产和议会的干俸。
在雪莱10岁那年,他进入Sion House Academy(萨昂学校),学校位于Brentford(勃兰特福德)附近,不过雪莱并没有在这里待很长时间,在他12岁那年,他被送到了Eton College(伊顿公学),完成了他六年的中学生涯,也就是在那里,奠定了一生的基调。
#02
教育为天赋插上翅膀
Eton College(伊顿公学)是英国历史文化中较为悠长的一座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虽然名为“公学”,但实际是一所私学。17世纪由于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争相入学,致使该校逐渐变成一所等级森严、面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学校。建校500多年来被公认为是英国乃至全球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各个行业精英的摇篮。即便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改为男女混校的情况下,伊顿依然保持着男校制,目前主要招收13-18岁年龄段之间的男孩,中学人数约1400名。
校园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地处白金汉郡泰晤士河河畔,与女王钟爱的温莎宫隔岸相望。学校以实现孩子从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为目标,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业,品德和社交方面上得到健康的发展,每个孩子都会被分派一名导师,每周学生们都会以小组的方式接受一次辅导。
伊顿同时也使用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通常花费一半的时间教完所有的课程,剩下一半的时间,由系主任选择增添教材,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统考之外的课程以外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伊顿的学生在GCSE和A-Level水平考试方面,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在每年的毕业生中,30%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其他世界名校。
除了独特的教学设计以外,伊顿公学教学资源也是收到了极高的称赞。其中,学校的图书馆被成为是全英私校中最有气质,最美的图书馆,其珍藏项目非常广泛,被分割成学校馆和学院馆两个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School Library)位于Eton College(伊顿公学)的中心,为学生提供三万多种资源,包括书籍、音乐CD、音频CD、杂志和各种在线资源,馆内同时配置了五名管理员,他们的日常不仅管理藏书还授予学生相关的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充分全面的整理分析自己的学习信息。
而学院图书馆(College Library)则更加具有国际意义,里面收藏着珍贵的藏书、手稿以及15万多件藏品,从9世纪到21世纪不等。在男孩们第一年入学时,会被介绍到这个图书馆,参加教学课程,并鼓励他们使用它进行独立学习。
虽然在学业上保持优良的成绩,但从始至终地将阅读书籍视为自己最爱的雪莱,花了大量时间泡在学校图书馆里。除读葛德丈著作外,他还阅读了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国法兰克林及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以及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
在Eton College(伊顿公学)学习的这六年时间里,雪莱并没有逃脱掉传统规则的束缚,正如在家中受到保守派父母的冷眼一般,来到伊顿后冷眼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同学,因为他俊秀的外表,区别于男子的聪慧,加上对学校学仆传统的不肯妥协,激起了同学疯狂的嫉妒,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恼雪团”来专门欺负他。
#03
飞出时代的自由之子
都说一个文明时代的革新,需要一个敢于拿起旗子冲在队伍前面的人,这类人对我们来说是勇敢且自由的文明者,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雪莱不过只是个写着文章,散播给周围人的疯子。
在伊顿的最后一年,雪莱与妹妹共同发行了小说《扎斯特洛齐》(Zastrozzi)和《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从Eton College(伊顿公学)毕业后,同年10月考入牛津大学大学学院,但入学不到半年,便因为发表了《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手稿
要知道,那时宣扬无神论简直是保守的传统贵族家庭的耻辱。从这之后家里便断绝了他的经济资助,而他也因为坚持自己的叛逆思想而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
从此之后,这位仅有19岁的自由之子开始了自己的漂泊之路,流经欧洲各地,刊布《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人权宣言》等文件,在都柏林集会上公开发表演讲,谈天主教徒解放等问题,作长诗《阿拉斯特》,否定个人中心思想。
雪莱的妻子(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
并且结识了多个自由流派者,与他们谈论理想,自由,生命等问题,不间断通过发表多种形式的文字,其中,如今被我们所广为人知的《西风颂》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于雪莱的笔下。它们表达雪莱对那个时代的封建思想的抨击、对为自由而斗争的颂扬和美好生活的期许。
1822年,移居至斯贝齐亚海湾之滨的雪莱,从莱亨迎接好友的返途的路上突遭风暴,最终逝于大海中,那时的他还不满三十。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
其妻子作品的改编剧目《科学怪人》
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如果说,这是古代特有的一种对勇士逝去的仪式,那么雪莱更甚于文学中的勇者,一生都在处在束缚中,一生都在打破束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