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的锦屏,郁郁葱葱,一颗颗翠绿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环顾四周,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干净整洁的村委会阵地、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一片美好的乡村图景引入眼帘。
5年来,锦屏镇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探索“五联模式”、创新“歇帮机制”,激活“神经末梢”、开拓“农旅版图”,创造了减贫治理的“锦屏样本”,高质量完成1231户4985人脱贫和10个贫困村退出任务。2020年,贫困户收入从人均2136元增长到929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1021万元,百姓踏上了致富新路子,过上了奔康好日子,镇党委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探索“五联模式”
用党建之笔激活内生动力
▲第一书记罗晓玲入户调研
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党的农村工作重任,因而也就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任。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锦屏镇贫困村、后进村引领力、战斗力、凝聚力不足是当时存在最大问题之一,村民参与村上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村“两委”不信任,导致很多工作很难开展。
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为了进一步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镇党委从抓支部入手,坚持党建、脱贫、发展“一盘棋”谋划推动,探索组织联建、产业联动、利益联结、干部联力、多元联治“五联模式”,以建强组织为核心,镇党委担当“龙头”,在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共享资源、共赢互助,实现了“以强带弱、区域共进”,走出了一条精准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村上工作难做,但只要让大家参与了,把事情公开了,即使工作有点偏差我们都是能够理解的。”锦屏村村民邓志富说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百姓对村“两委”的信任和支持,镇党委全面推行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民代表会决议、监督小组督事机制,实现管理民主;将熟悉村情的镇干部吸纳进驻村工作队队伍,将退休的老同志、老党员、致富能手、乡贤等吸纳进村智囊团,构建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2016年以来,全镇解决村级发展共性难题17个,培养发展贫困村、后进村党员17人,培养产业大户46人,锦屏村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万涡、中和等6个村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如今,镇域内人人思发展促发展,村村都有致富带头人和3-5名后备干部,户户都有明白人。
创新“歇帮机制”
用奋进之笔铺就幸福之路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5月初的锦屏,已然热辣滚滚,刘全林却顾不上毒辣的日头,忙着给李子疏果,今年家里的几亩茵红李又是丰收的季节,可实现收入5万余元。
但说起脱贫之前,刘全林由于存在“等靠要”思想,还曾被“歇帮”三个月,一度在他的脱贫之路上按下了“暂停键”。回忆起当时被“歇帮”的情况,刘全林说:“被‘歇帮’后,我感觉我自己被大伙儿抛弃了一样,心里受到强烈震撼,于是一有机会就去找干部说心里话,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歇帮”是镇党委针对部分贫困户不积极主动参与脱贫发展甚至违法乱纪、阻挠村镇脱贫的现象而采取暂停所有帮扶和政策兑现的惩戒性措施。将“歇帮”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立,列出了婚丧嫁娶、赌博酗酒、违法乱纪等24项“歇帮”指标,倒逼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有“歇帮”,自然就有“复帮”。针对“歇帮”贫困户因户施策,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紧跟群众求知求富需求,办好农民夜校,提升干部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先后邀请北大、民大、农大、北工大等专家学者和“土专家、田秀才”授课培训100余场次、参训万余人次;20余次开展“感恩教育晚会”“乡村广场文艺活动”、运动会等活动,树立了文明新风。“歇帮”到期后,如果贫困户的思想真正醒悟并在行动上有了切实转变,将适时恢复其原有的常态化帮扶政策和措施;如果“歇帮”后仍无明显改变,则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定继续对其实施“歇帮”。
在扶贫期间,锦屏镇总共对10余户贫困户实施了“歇帮”,经过引导和教育,全部实现“复帮”。通过“歇帮机制”,村里怨天尤人的少了,专注致富信息的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交流发展经验的多了;拨弄是非的少了,互助互爱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
激活“神经末梢”
用责任之笔答好扶贫考卷
▲开展运动会
应答脱贫卷,帮扶干部的重要性不用说,其精气神决定脱贫的分数值,而强化责任担当则是打好扶贫考卷少不了的一笔。
为了压紧压实责任,镇党委实行“县领导包片、镇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承包制,将全镇1231户贫困户包户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确保不重不漏。实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的80%与村脱贫成效、户脱贫结果、党建示范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捆绑”挂钩,形成镇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力攻坚氛围。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化、节点化管理,制定推进目标,明确时间节点,建立工作清单,实行挂图作战,专题研究、专人落实、专项推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作为‘第一书记’,驻村不仅是人驻,更要情驻。不脱贫,不离村!”这是柏香村第一书记陈相奕的驻村感言,同时也是各级帮扶干部的担当和责任。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锦屏镇党委先后组织全镇党员、干部100余人、第一书记17人、驻村工作队员54人、帮扶单位18个,全力以赴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以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增减挂钩项目为支撑,投入3479.75万元,完成易地搬迁371户,危房改造246户,维修加固210户。新硬化村组公路278公里,新建泥结石公路38公里,完成22个村“1+6”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开拓“农旅版图”
用产业之笔竖起增收支柱
▲万涡村聚居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李’花开”,每年3月,8万亩李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银装素裹,一片清新怡人景象,而“李花节”的举办,则能吸引上万人次前来赏花观光,同时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
可在5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未硬化的道路、不成气候的产业,用“穷山恶水”四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更不用说建立景区、举办活动、吸引游客了。
输血只能救命,造血才能续命,要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锦屏镇党委始终坚持“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万亩食用竹基地、两万亩茶叶基地、八万亩茵红李基地”的产业发展规模,产值约7亿元。坚持品质优先,有序推进品牌集约发展,全面推行“七统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天枝鑫”“翠螺香”等获国家级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同时,坚持多业并重,依托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和向家坝库岸旅游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加快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田间变超市、空气变人气、农产品变商品,成功创建“生态乡镇”“锦屏省级农业主题示范公园”“万涡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举办李花文化旅游节9次。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锦屏镇党委探索股权量化分红机制,实行公司保底分红6-8%+收入达一定值再次分红3-5%的分红模式,确保投入资金持续产生红利。同时,积极探索农资服务、茵红李代办、劳务服务等,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并将收益的40%用于分红,60%用于日常开展和滚动发展,不断促进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五月的锦屏,已褪去了满园李花,枝头青涩的果子还在经历风雨的洗礼,等待秋日丰收时节的到来。如今,村民住进了景区,不仅环境变好了,腰包也鼓起来了。每每想起这五年来的变化,大家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乡村振兴,无不充满着期待。
作者/来源:屏山发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