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附中学生发出指责的广大网友,并不是针对名校的教育方式,而是在质疑一部分学生的付出-收获比例。⌋
近日,一条名为“我在北大附中上学的一天”的短视频引起热议。
这条视频的发布者为北大附中毕业多年的校友,她在学校开放日返回母校,模拟还原了她印象中在北大附中上学时的校园生活。
在她的讲述中,这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早上八点左右踩点到学校上课,午间外出吃饭、自由组织休闲娱乐活动,课后还有机会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甚至全天不用做作业。
不得不说,这条视频展现的高中生活,与全国各地绝大部分高中生题海沉浮、课外补习三班倒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网友愤慨地指责北大附中的学生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有关特权的争议性话题当中,甚至带火了“privilege式发言”的新梗。
围绕某个学生在北大附中上学的一天,大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力彑
成为流量密码的名校讨论:
“附中学生”们是否应该保持沉默?
夂 小
在这条视频引起争议的同时,骂声中的附中学生们纷纷站出来澄清,表示这位校友展现的并不是全部,视频内容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有较大出入。
一些北大附中式学校出身的网友还表示附中学生们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取得好的成绩同样来自自身的努力。
但是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为网友的怒气添了一把火。微博上逐渐兴起一种观点,表示希望北上一线城市的网友在谈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话题时坚守沉默是金的品质。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名校的讨论层出不穷,而从更早之前起,全网各类平台上与名校相关的内容也更加容易收获漂亮的数据。
为什么人们被吸引着走进名校讨论,但是又希望名校学生在这类讨论中闭嘴呢,“附中学生”们真的应该保持沉默吗?
长期以来,为这些附中冠名的高校都是国内的最高学府,因此这类附中的校名本身就处于最高学府的影响和辐射当中。试想这条有关北大附中的短视频换成是一所不知名高中的校友拍摄的普通高中生活,引起的关注和讨论的情绪势必会与当下大有不同。
附中们就是不同的,因为在大多数与名校尚且有一段距离的人们的慕强想象中,名校的教育方式是更加先进的、名校学生们是更加优秀的。
与此同时,与其说人们自发地对名校更加关注,不如说是人们更容易能够看到与名校相关的内容。
在应试压力巨大的省份,一周、双周甚至一个月才能回一趟家的高中学生们,他们参与网络话题讨论的限制远比一线城市的名校学生多得多,他们有的不能自由使用手机和网络,又或者根本没有手机、网络以及拍摄视频的相机、编辑视频的电脑,又或是没有能够考虑展现生活的时间和闲情。
在这一层面上,一线城市的名校学生们无形之中享受到的绝不仅仅是更好的师资和受教育环境,还是掌握信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而网络资源又能够部分转化为新的教育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围绕北大附中的讨论中,对垒的双方出人意料的是在读和已经毕业的附中学生与已经毕业的“普通”学生,因为在读的“普通”高中生不仅可能滞后于这场讨论,还可能并不懂得如何参与这类话题。
然而这些种种的隐形优势,在这条关于北大附中的视频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作者关注了母校丰富的校园活动,关注了悠闲的同学交往,还关注了奶茶和意面,但却对他们习以为常的学习资源一笔带过。
事后再提起,附中学生们更多地提到了自己的努力。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除非能够在大学深入了解来自全国各地“普通”高中的同学们,否则很难理解网友们口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因为对于一线学校的附中学生们而言,他人难以企及的名校老师、学习设备和网络资源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了。
这种对优势地位的无意识,在更广泛的网络对话中,与名校想象中的“优秀”格格不入。
但是如果有关名校的讨论,离开了“附中学生”们,情况会有所改善吗?
无论是拥有强大“先赋性动力”的小镇做题家,还是挣扎在应试压力之下的大省考生们,或是每一个活在高考阴影之下的高中生,他们都有权利了解充分资源支撑下的教育模式除了分数之外的培养目标,或是利用网络为自己争取各式各样的成长机会。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学生们也应该拥有一个了解外界的窗口或是为自己辨明的机会。
应当离开对话的不是附中学生,而是不理解不接受的傲慢,以及一味的否定和批判。
力彑
固化的对话:
畅想的悖论与改变的难题
夂 小
在这场围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特权的讨论中,微博成为了最现实的意见场,以至于没有人聊这个话题的后半句,即“梦想中的高中生活”,而是都在聊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真实高中生活。
这份真实或者说现实的背后,是关于畅想的悖论。
没有人畅想自己理想中的高中生活,不是因为对高中生活没有期望,而是当多数人掌握了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时,自己的高中生活已经过去并无从改变了,而少数还在经历高中生活的青少年被普遍认为没有实现改变的能力。
集体的遗憾无从挽回、少数的优越持续曝光,才会造成有一种固化的声音不断强调:“未来只会越来越卷”或是这些“附中学生”未来会掌握社会决策权。
因此,一部分人鄙视北上一线城市的学生考上一流学府靠的是红利和资源,另一部分人用阶级固化解释他人的遗憾,认为享受红利凭借的是全家三代以上的奋斗,无法享受红利则是因为长辈不努力。
写到这里,固化思维的影响已经尽数体现了,即争执的结果变成了个人的努力在系统性红利和既定的社会分层面前遭到否定。
不可否认,一部分人正在享受着优待。尤其当这部分人的生活优先传播开来,初入互联网的多数人在掌握信息之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差距。这些差距可能来自于先天赋予或是家庭赋予,凭借个人的努力难以追赶上。
长久以来,被 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高考改变人生”。传统的价值观鼓励广大的“普通”学生通过高中学习改变相对的落后局面。通过围绕附中的讨论,也能够看到确实有部分群体实现了个体层面上的“改变人生“。
对附中学生发出指责的广大网友,并不是针对名校的教育方式,而是在质疑一部分学生的付出-收获比例。
10%的清北率,在附中学生的口中不值一提,但却是绝大多数高中建校以来从未实现的成绩。
在话题讨论中激烈输出的人并不是怀揣着要人人都成为”人上人“的执念,只是希望普通学生的成长也能够变得容易一些,至少对比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高中生活能够有所改变。
因此,对理想的高中生活的畅想就不应该成为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如果附中式教育催生出不同程度的无意识甚至傲慢,普遍的教育又问题重重,那么理想的高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每个人而言会各有不同。 梦想中的高中 不必一定 要是北 大附 中 这样 ,但 至少不应该一成不变、能够 被 一眼就就 望 到尽头 。
不是压抑,不是遗憾 ,也不是羡慕,奋斗中的学子都值得收获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