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说到这个九十九间半可就大有来历了,请听我为您娓娓道来。
甘熙宅第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俗称"九十九间半" 。
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 。宅第建筑群中建筑均坐南朝北 。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 。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
2006年5月25日,甘熙宅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甘熙宅第始建。
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成津逮楼。
咸丰三年(1853),津逮楼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之中,损失了大部分藏书。
1951年,甘氏旧宅出售 。
1986年开始,南京市市政府动员搬迁部分居民住户,成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
文化背景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甘熙是清代文人和方志学家,甘熙宅第为甘熙之父甘福修建 。
甘福(1768~1834)清藏书家。字德基,号梦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甘国栋长子。甘福幼嗜藏书,年长后逮书楼为“津逮楼”,藏书共达10万余卷,人称“蓄书之富”,推甘氏“津逮楼”为最。其中很多是宋元善本,极为珍贵,如传至今日的稀世之珍,宋代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卢前在他的《冶城旧话》中称,甘氏富收藏,曰“津逮楼”,金石器物最著,不亚于吴门潘文勤祖荫也。
规模结构
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 。宅第建筑群建筑均坐南朝北 。
甘熙宅第规模宏大,历经甘家几代人建设完成,因此在院落组合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南北纵向空间组织较为严谨,而东西横向空间组织便稍显散漫,使得建筑群内空间丰富多变。但其在意中央轴线,在此讲究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
宅第整体为多进穿堂式建筑,由多重院落组成,院落为典型的南方“四水归堂”形制,体现了甘氏家族“以聚为本”的家族经商理念。院落轴线上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响厅、内厅等建筑,还有主人房、佣人房、厨房、备弄及其他服务用房等建筑。
建筑群内虽有房间“九十九间半”,但却只设一个主入口,想进入宅内,必须通过该入口,体现了中国封建家庭不另立门户的传统观念。几组房屋最终均通向宅第东南角落所营建的花园。园中理水叠山,架桥辟径,种植花木,体现了“前实后虚”的大府邸建造理念 。
九十九间半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未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实际上,甘熙故居总共有房间三百余左右。
宅第特点
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铺先生评为“民俗瑰宝” 。
甘熙宅第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甘熙宅第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
文物遗存
甘熙宅第每组建筑之间由马头墙相隔,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
建筑的门窗、梁枋、天花、栏杆、隔断、铺地等处均有木雕或砖雕装饰,其上所饰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走兽、文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精美、寓意吉祥 。
现如今,甘熙宅第已经成为了一所融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民俗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默默地为传承民俗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您也为甘氏宗亲的古宅感到骄傲,请点击右下角的“在看”,您的点赞转发,将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