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 观云冈石窟展有感
陈海波,陶瓷鉴定家、鉴赏家
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职业联谊会会长
“凿开山体,捧起砂石,涂抹草灰,研磨宝石,千揉万捻,塑一尊尊心中所想,绕一排排耳中所愿。叠鼓,拨弦,诉笛,丝竹琵琶龛龛错。”站在宝龙美术馆“大美之颂——云冈石窟展览”的展厅中,介绍文字中的这段话牢牢捉住了我的视线。
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之一。千年前,先人们用坚韧的苦心开凿将信仰建筑成了这番美轮美奂的想象世界。它是中国佛教石窟寺中唯一的全皇家工程,是中国文化之美的代表殿堂、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体现着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而今,曾经惊艳四方的圣地,又以全新的形式再次惊艳1600年后、且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120件文物、耗时6年而成的全球单体最大复制石窟、以及一些受云冈石窟、佛学文化影响的当代作品集于一堂,让走进美术馆的我们仿然飞向山西大同,漫步于那绵延的武州山崖前,顶礼膜拜、仰头赞叹。
雕饰精美的石像陶塑、金铜、碑刻、建筑构件们此刻穿越时空静静躺在展柜之中,哪怕残缺不全也依旧让人心生敬畏,哪怕一言不发却也能万语千言。它们是北魏辽金时期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夏古文化精魂魅力的化身。这座壮丽又辉煌的艺术宝库留给了我们太多丰饶的宝藏,历经千年的时光不朽,它们愈发博大而精深,大美而值得称颂。
展览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利用3d打印技术1:1还原的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当我走进这座高7米、纵深近10米的全球单体最大复制石窟中,细细端详那一尊尊雕像,实感震撼非凡。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如此出神入化,将那万佛庄严、那回响于塞外古都的北魏梵声,那美轮美奂的天宫伎乐都呈现的淋漓尽致。有那么一瞬间,我简直几乎忘记自己身处上海、身处展厅。
通过现代文明的数字与科技,弥足珍贵的千里之外成为近在咫尺的触手可及,沉浸式的体验让千年异地时空跨越,让云冈石窟的岁月流动起来。这一呈现“开创了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展览之先河,也是云冈石窟研究院将文保数字化成果进行市场化的首次尝试”。据说,云冈石窟的地下有着极具规模的超算机房,并且已经完成了石窟近三分之一的3D扫描。
“穿梭千古,回归当代。”除了云冈石窟的文物展出,还有来自10位当代艺术家的2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他们用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讲述着自己和当代人对于佛教、信仰、云冈的记忆和感触,虽然数量不多,却同样令人惊艳。尤其是一些多媒体的展示,很具新意。
于是,在同一空间里,千年的记忆娓娓道来,今日的对话徐徐展开。从古代走到当代,存储于时空里的匠工之心,今人真切敬佩的珍惜之意,传统与当代用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碰撞与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活力,那或许正是对传承与发扬最好的诠释。
我不禁也想起2014年在大英博物馆做“新瓷”特展的契机。那年,大英博物馆宣布将举办十年一次的中国文化大展——明朝大展。是否能在大英博物馆内,在明大展的同期,呈现一场中国当代陶瓷特展,让世界观众一并感受古老与现代中国艺术的魅力,从而形成一种叠加效应。抱着这样的想法,心血筹备,我们最终促成了让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走上了这一世界级平台的历史时刻。
当然,对话不仅仅是物与物间的。在美术馆里,展品与观众间的对话同样迷人。千年文物的气韵流转,当代人文的见缝插针,共同构成了一种饱满。尤其是这次观展期间,我看到现场有许多孩童,他们或盘腿而坐认真聆听讲解,或趴在地上仔细描摹展品。
那些曾经让我们羡慕的、出现在世界顶尖博物馆里的现象正逐渐越来越多的也在我们的城市中呈现。这既要为把美术课搬进美术馆的老师们点赞、为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发展点赞,更要为中国文博产业实实在在的发展和复兴成效鼓掌。
正如最近两会里,中国美术馆的吴为山馆长在回答关于“大众在网红展打卡拍照”以及“博物馆中调皮小朋友”的相关问题时提到的,欣赏美需要时间累积,从小就可以在美术馆看作品、临摹作品的欲望,正在下一代中实现。尽管有时难以避免有些吵闹,但只要他们来就是好事情,同时也需加强管理、引导与服务意识。要让美术馆、博物馆成为一个有深厚感情的重要起点。
如今,当越来越多优质的国家级资源走进我们的城市艺术空间,当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始扎根于年轻一代,当数字与科技结合文化艺术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能量,当文博机构的商业化路径与文创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走上正轨,当艺术的公共教育愈发落到实处并产出真正效应,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精髓正以永恒的魅力、全新的样貌为“文化强国”、“文化复兴”提供底气与光彩,而这,是何等美丽的一副图景。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瓷海新波公号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