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县城出发,驾车行驶约一个小时,便到了砖壁村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 图
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出发,在群峰壁立的太行板山间蜿蜒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来到了砖壁村。三面临沟、一面靠山的险要地势,令这里成为天然的军事战略要地,也让砖壁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重要的长期驻扎地。
民居外墙至今留下的宣传标语。
经历过这段历史并且还在世的人已寥寥无几,肖江河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武乡砖壁村人,曾被朱德亲选为当地抗日儿童团团长,抗战胜利后又参与教育工作,在小学、初中教过语文、历史和地理等科目,做过校长。1989年离休后,闲不下来的肖江河又开始写书,把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和青壮年时期收集的八路军故事记录下来,形成了《砖壁村志》《八路军总部在砖壁》《光辉永照砖壁村》《朱德儿童团》等作品。
肖江河82岁开始写章回体纪实文学《光辉永照砖壁村》,84岁时写成。
如今,尽管已经是92岁的高龄,肖江河仍然身板硬朗、反应敏捷、表述清晰。只是由于年事已高,他难以长时间接受采访。
肖江河和他的孙子、孙媳妇合照。孙子和孙媳妇如今都在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做讲解员,将前辈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孙媳妇栗宇琴供图
爬崖小英雄被任命为儿童团团长
1939年,八路军总司令部进驻砖壁村,从此便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肖江河至今记得八路军刚进驻时的往事:
战士们军纪严明、生活规律,每天都有打靶、驯马、操练等多样的军事活动。一天,肖江河和其他几个孩子看到战士们在崖壁上练习攀登,几个人平日里就调皮,心里嘀咕也想试试,便不由分说模仿着向上攀爬起来。没想到,孩子们一个个身手矫健,惹得一旁围观的指挥官们不再看战士们爬山,都来看这帮孩子们。肖江河第一个爬上了崖壁。
由肖江河撰写、被山西省委党校图书馆收藏为馆藏文献的《光辉永照砖壁村》记录下了当时一名老战士与他的对话:
老战士问:“小鬼?如果我没有看错,第一个爬上去的就是你?”
肖江河答:“就是我先爬上去的。”
老战士:“这个崖头你们初爬还是爬熟练的小道?”
肖江河:“这个崖头上市砖壁羊工们用羊铲铲了脚窝,成为一条赶羊的捷径,俺们过长条常爬这条崎岖小路。”
肖江河记得,过了四、五天,这名老战士便带着另外两名青年战士,来到孩子们上课的教室,说要在学校里组建儿童团,负责在重要地段站岗放哨、检查通行证。因爱护同学、活泼好动,肖江河被老战士任命为儿童团团长,团成员不多,都是8-12岁的学生。通过老师介绍,他才知道,这位“老战士”其实便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肖江河的笔迹。
有一次,肖江河和小伙伴遇到一个骑马的战士。对方声称是八路军,来砖壁村开会,忘记带通行证了,请他放行。肖江河和小伙伴坚决不同意,硬是把他送去了村公署。没想到,一到村公署,这名骑马的战士哈哈一笑,突然掏出了通行证,夸他们勇敢、负责任。后来,这名骑马的战士又在村里帮忙打水窖,他才慢慢听别人说,这名战士就是邓小平,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
八十多年后,肖江河回忆起这些往事仍是历历在目。说到兴起时,他还为记者唱了一首当年的抗日歌:“青天呀蓝蓝天这样蓝蓝的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叫声呀老乡静听分明,这就是咱坚决抗战的八路军。八路军来爱护老百姓,老百姓来也要帮助八路军。军民要合作大家一条心,打败那个日本鬼子享太平。”
军民齐心,共同生活,共同抗敌
军民一家、共同抗战的鱼水情是抗日时期八路军留给肖江河印象最深、也是令他感触最深的记忆。
砖壁村三面临沟,一面靠山,地势险要。
八路军总司令部进驻砖壁村后,为村民们打水窖、筑水坝。《光辉永照砖壁村》记录了当时集体解决吃水问题的艰难过程:起初,八路军尝试在村上下的流水道打了七眼水窖,挖了大水池拦住山上水,充分利用雨季蓄水;但不久后他们发现,无人用水的情况下,水位却不断下降。后来八路军和村民们探讨,才发现是水窖壁上的细缝渗水,大水池也没有抹帮打底,导致水渗漏。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示的照片上,八路军给驻地群众挑水、推碾子,军民一家,共同抗敌。
筑坝的同时,小松山开荒也被纳入了八路军的工作范畴。将士们注意到,砖壁村东的小松山前后有许多历年弃耕的荒地和荒坡。如果能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和粮食,既能补充军食,又能减轻人民的负担。于是,战士们争分夺秒、抢时下种,数日苦战后,终于将草木丛生的荒坡变成一片片良田,在村民们的指导下,种下了山药和萝卜。
待秋天成熟时,八路军总部食堂便上山采菜,萝卜炒菜,美味可口,山药、南瓜加小米熬成稀粥,便是当年的一顿美味佳肴。
肖江河回忆,由于敌军当时无论是装备还是日常供给,相较于八路军都占据明显的优势,因此,打击敌军只能靠智取;另外,敌军残忍地实施“扫荡”政策,我方为了长期作战打算,不能给敌军留下任何可利用的材料,这才有了广为人熟知的地道战和奇袭战。于是,当时不论村镇大小,家家户户都要打窑洞,一个藏粮,一个住人。
尤其是藏人窑洞,设计成了能进能退的四眼“活窑洞”,根据敌军动向,可以将村民随时向深山老林中转移。
肖江河家也有一座四眼窑洞,1940年到1943年期间,一家人曾在这个窑洞里逃难八次,没有伤失一人。
不忘历史,传承八路军精神
肖江河曾在《光辉永照砖壁村》一书里花了相当的篇幅讲述左权牺牲的故事。据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介绍,左权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为国捐躯的最高级别将领:
抗战期间,由于总司令部的电台讯号过于频繁,砖壁村暴露,为避免敌军调飞机前来报复,总司令部决定离开砖壁村,转移至隔壁的晋中市原辽县一带。
敌军经过数次“扫荡”失败的教训,一改往常的行军习惯、行动诡秘,转而把捕捉围歼前方总指挥部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以极快的速度扑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场景:1942年5月,日军构成对八路军总部驻地的合围。5月2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在129师385旅769团一部的奋力掩护下,突出重围;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指挥部队作战中临危不惧,但当他率领最后一批人员突围时,于辽县麻田地区十字岭英勇牺牲;
左权将军(上)和左权夫妇抱着女儿左太北(下)。一家三口唯一团聚过的家在砖壁村。
公开资料显示,左权牺牲前,曾发现身旁有同志没有赶上队伍,便一直在阵地上坚持看到掩护最后一批人冲出包围圈,拒绝了警卫团极力要他转移的要求。不幸的是,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头部后,左权当即牺牲,时年仅37岁。
刘伯承、邓小平后来的一篇纪念文章中提到,左权在苏联学习期间,战术指导员很器重其谨厚,说他善于从经验中总结出理论,发现规律,指导新的实践,以军事学识深、有造诣见称。
如今,八路军总部砖壁纪念馆内,还保留着左权一家人在砖壁村的合照,砖壁也成为左权一家人唯一团聚过的地方。左权夫妇的女儿左太北在《砖壁,我的家》一文中提到,战争开始后,父亲安排人做了一个可以睡觉的木箱,由挑夫和母亲带着她回到延安。从此,她再也没见过父亲。于是,太行山深处的砖壁,和父亲牺牲的十字岭,成为左太北心灵深处最圣洁、最怀念的地方。
距离当年的战火硝烟已过去了八十余年,经过新村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砖壁村早已看不出战火的痕迹。不过,民居墙上留下的“军民合作”“开展攻势作战”“叫敌人有来无往”等宣传标语还在提醒着世人,勿忘那段用鲜血灌溉的沉痛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政府拨款通了公路和客车,将村街道全部进行道路硬化,还在当年将领们指挥作战的小松山上建起“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进行旧村修复,开发红色旅游,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基础上,又种植了药材等经济作物,增加村民收入。
肖江河和他的大女儿。采访结束后,肖江河执意要出门送送记者。
(通讯员焦颖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