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之际,又遭遇了暴风雪,部众损失惨重,主要分成两支外出逃生。原来驻牧于可汗牙帐附近的一支13个部落,以乌介特勤为首,南迁进入唐朝境内寻求庇护。另外一支15个部落,以庞特勤为首,西迁进入新疆东北部。其中一部分途中去了河西走廊的祁连山,称甘州回鹘,后来与当地藏族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裕固族。
庞特勤之所以率领西迁的主力没有停留,一直向西进入新疆北庭。这是因为此前回鹘汗国曾经控制过东部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而散居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葛逻禄人也臣服于回鹘。庞特勤想借助这些资源重建回鹘汗国,因此他留下一部分人马驻守北庭后,率领其余部众又向南翻越天山进入了塔里木盆地,先停驻于库车,后驻跸于焉耆。此时庞特勤只称叶护,还没有自称可汗。《新唐书·突厥传》所记载的“及其破灭,有庞特勤居焉耆城,称叶护,余部保金莎岭,众至二十万”。反映的就是回鹘人最初西迁进入新疆时的情况。
当时的西域形势,对于西迁立国的回鹘人非常有利。
首先是曾经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因为赞普(国王)被刺杀,上层贵族陷入内斗,无力阻止回鹘势力进入西域;其次是汉人张义潮在沙洲(敦煌)发动起义,建立归义军政权,从吐蕃手中收复了河西诸地以及伊州(哈密),瓦解了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再次是刚刚摆脱了吐蕃统治的于阗国,虽然恢复了此前的尉迟氏家族的王统,但是因为内部的整合,还没有顾上向外扩张,只固守于塔里木南缘的一隅之地;最后是回鹘的世仇黠戛斯(柯尔克孜)人,虽然想剿灭西迁的回鹘人,但是因为人口有限,国力不足。在占领了北庭到龟兹之后,因为战线太长而成强弩之末,始终无力威胁建牙帐于焉耆的庞特勤所部。
当时的西域因为缺少强大的政治势力,因此给西迁的回鹘人提供了立足的机会。因此,庞特勤在焉耆称叶护之后,充分地利用了原来回鹘汗国在西域遗留的政治遗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当848年南迁进入唐朝境内的回鹘可汗亡失之后,庞特勤开始自称可汗。因为他当时的活动地域主要是在原来唐朝安西都护府辖境之内,因此被称为安西回鹘政权。
庞特勤所建立的安西回鹘政权,虽然以散居在西域各地回鹘人共主的身份自居,但是他却既没有能够顺利扩大自己的控制地域,也没有能够实现对天山南北各股回鹘势力的有效整合。有的回鹘人名义上虽然奉庞特勤为主,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受他的节制;有的则公开为敌,例如唐朝于856年和857年两次册封庞特勤为“怀建可汗”的使节,就是因为位于伊州(今哈密)附近的一支回鹘人的拦截而没有完成使命。不仅如此,甚至连最初归属庞特勤的北庭回鹘,也日渐与沙洲归义军政权亲密而与安西回鹘疏远了。就在安西回鹘逐渐衰落之际,代之而起的正是以仆固俊为首的北庭回鹘,他们从北庭南下,占领了吐鲁番地区,建立了著名的高昌回鹘汗国。
就在安西回鹘无所作为,北庭回鹘向高昌发展之际,一支从安西又向更西跋涉,到达了葱岭以西的回鹘人,与当地的葛逻禄人、样磨人融合后,于九世纪中后期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高原以北地区,创建了一个被称为“黑汗王朝”的地方政权。
这个政权自称“Qara han”(喀喇汗),《宋史》中也有记载,音译为“黑韩(汗)”,以为“黑韩(汗)盖可汗之讹也”。意思是“黑韩”是由“可汗”一词错误发音而来。很被国外学术界重视的这个“喀喇汗王朝”,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国内史学界的关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张广达教授、魏良涛教授的呼吁之下,特别是魏良涛教授发表《将喀喇汗王朝写入中国通史》一文的同时,在新疆的阿图什地区又出土发现了大量的喀喇汗王朝钱币的消息被报道之后,有关喀喇汗王朝的历史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大家通过对喀喇汗王朝钱币铭文的研究发现,这个王朝的统治者,经常在国王的名字之前冠以“桃花石可汗”的称呼。而“桃花石”一词,无论是在汉文史料里,还是在穆斯林文献中,都指的是中国。
喀喇汗王朝在他们的钱币上面,打上“桃花石可汗”一词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