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叶海波
5月22日晚,记者在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黑匣子剧场看了一场无法定义的演出,入场就很不一样,弯腰通过狭长的通道,蓝色光柱形成拱门,观众必须穿行其中进入剧场,一边走一边生出疑问,“这是怎样的剧场,为什么要这样进入?”通道尽头是一个密闭空间,已经入场的观众都站着没在座位上,可记者发现本来就没座位,光滑的地面上只有几个大的球状椅子。好像舞台在剧场的前后两边,而左右两边的墙上是两块巨大的幕布,第一次进场的观众想必和记者一样,到这时候都是懵的,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场演出,更不知道演出将带来怎样的体验。而当一只九尾狐出现在高高的舞台上放声高歌时,演出就这样开始了。
多重极致体验讲述远古神话
《经海山》这个奇怪的名字的其实就是《山海经》在古代的书写模样,现代人写字是从左往右,古人写字是由右向左。所以《经海山》就是上古奇书《山海经》穿梭时空的变身后,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造人等等各种远古神话在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黑匣子剧场的呈现。它不是没有逻辑的穿越,而是一种解构和重新演绎,是用尽当今世界各种表现手段和形式,做出的极致演绎,同时给予所有进场观众多重极致体验。
第一重极致体验来自舞台。演出开始之后才知道,原来就根本没有舞台,也没有台上台下之分。演员把墙面、空中当舞台。观众大部分的观剧方式是仰望,仿佛仰望那个远古的时代。演员也经常会出现在观众的四周,在密闭的空间里,给你带来神秘和刺激。这样的舞台你无法不沉浸其中,并且很快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跟随着剧情和演员互动,和空间氛围形成共振。这种体验前所未有。
第二重极致体验来自技术。6台超高亮度的4K投影机,由3台强大的影像服务器控制,分辨率达到8K,国内首次应用到演出;先进的实时渲染引擎,使得画面内容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实时变化,营造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景象;两面墙360度地萦绕在观众左右,打造了远超IMAX的视觉体验。作为一个沉浸式演出,与观众互动是演出最重要属性之一,为此布景墙上还特意安装了互动雷达,在“嫦娥奔月”一幕中,观众只要抬头就能看到大银幕上有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身影。
据导演陈士争介绍,这个演出应用了各种前沿的技术,除了科技还有舞台工程,比如在演出中承担戏份和任务很重的吊威亚,也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在一些极限运动画面中看到,演出中还很少用到,这就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身体要求,包括柔韧性和体能等各方面,很多演员就是因为没法承受而退出了团队。“可以这么说,为了这个演出,我们用了能用的一切手段,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也让演出更精彩了。”
《经海山》要飞向全世界
制片人张力刚在媒体见面会上直言,《经海山》是一种没法定义的演出形态,虽然宣传册上的名称是in-BOX空间舞台作品《经海山》,但这也只是一个暂时取的名。制作团队觉得可以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来为这个演出取名。
虽然演出无法命名,但这丝毫不阻碍出品方和制作团队要将其推向更广阔舞台的雄心和决心,因为在导演心中,这样一场讲述中国神话的演出有其打动世界的魅力。演出想传达一种我们当下应该重拾的勇气,一种曾经在我们民族少年时期存活过的“浑不吝”的勇气,就像演出最后那首点题的歌名《当神仙少年时》。导演陈士争多年在海外,他觉得这样的中国故事有着打动世界的魅力。
从形式来说,《经海山》的无法定义和命名也正体现了它的前沿和实验性。陈士争说,当代演出的特点就是越前沿性就越综合,包含各种形式,启用各种手段,作品本身也愈发具有不确定性,这些特点《经海山》都完全具备。这也是《经海山》能飞向世界的原因。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是出品方之一。该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表示,《经海山》是面向未来、面向青年的演出形态,陶溪川同样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青年的社区,所以这样一部戏能在陶溪川大剧院首演是再合适不过了,景德镇从此也多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渠道和方式。
《经海山》目前还只是小范围预演,之后会暂停一段时间,进行休整,然后在技术、互动性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比如“夸父追日”这段,太阳和“威亚”的移动速度配合还不完美,未来要调整到演员在墙壁上追逐时,和太阳的距离永远就差一只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的意义。升级后的《经海山》将在7月正式全球首演,到那时候,才是这个演出给更多人震撼和经受更多意见的时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