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铎,吉林省长春市黄龙府人。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画创作研究院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相继发表在《国画家》《中国书画》《荣宝斋》《收藏》《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二十多种报刊杂志上。
出版的作品集有《中国优秀美术家·朱玉铎》《朱玉铎水墨山水》《全国艺盟推荐画家》《中国美术名家经典》《中国当代山水画经典》《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等。作品《瑞雪兆丰年》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笔墨含香 69cm×138cm
朝雪 70cm×138cm 2013年 副本
初雪 69cm×100cm
春风又绿 69cm×138cm
翠谷幽居 137cm×70cm
集南北之长 尽写山川魅力
—— 读朱玉铎的山水画
文/徐恩存
朱玉铎先生长期生活在关东的白山黑水之间,朴拙、厚重与温热的东北大地不但哺育了他的生命,还给了他艺术的启蒙,培养了他亲近大自然的情怀。几十年来,朱玉铎伴着自然的山水与艺术的山水一路走来,他脚踏实地,辛勤笔耕,谨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研习并领悟古人山水经典之“道与法”,不但从中感受到传统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一种从容自然的充实与运筹帷幄、“以小见大”的创造精神。因此,几十年来,朱玉铎醉心于山水艺术,在不离不弃中,生命与艺术同在,他也收获了丰硕的艺术之果。
道由白云尽 137cm×70cm
古屋犹存 124cm×70cm
寒云欲雪 117cm×50cm
涧底苍松不染尘 183cm×69cm
江汉曾为客 137cm×70cm
师造化,在朱玉铎看来,是伴随生命始终的大课堂,他坚信艺术学习唯有在自然中感受、体验并发现,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意象表现方式,才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培养、孕育并成熟着自己的形式与语言、章法与笔墨。为此,数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记录下自己的感怀,画了无数的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画家打开了自己的胸襟,视野既开阔又有高度,高山峻岭、长河落日、田野村落、丛林幽径等,历历在目。每每翻看写生、素材,如同行走在山阴道上,满目苍岩,千山在胸,一旦下笔,便胸有成竹,“以心写意,以手写心”,作品生动而气韵弥漫,笔精墨妙,无不给人以审美愉悦。
惊春 69cm×69cm
立秋 137cm×68cm
妙悟自然 69cm×193cm
南山雪韵 70cm×70cm
南岩新绿 138cm×69cm
大自然的生命形态与千变万化,南北山水的苍茫与清润,以及千回百转、烟锁云断的气势、韵致,启迪了朱玉铎的创作思维与手法,他结合对前人作品的临摹与研究,渐渐形成了以抒情性为特点的山水田园的形式风格。
显然,朱玉铎对元、明以来的诸家如王蒙、黄公望、倪瓒、董其昌、沈周、文徵明,以及清四王等下过大力气与大功夫,领悟了他们山水意象与笔法的质量、品格、内涵,在提高了自己的认识程度与对古典山水境界的领略之后,心胸与视野均得到拓展提升。因此,朱玉铎的山水画结构虽不险绝,却自然得体、意境幽深。
褰衣步月踏花影 137cm×70cm
青溪 70cm×120cm
清水 137cm×70cm
看得出,他对元人山水品格、明人意趣、清人笔墨,以及中国山水画中特有的野逸闲趣与内在结构,无不谙熟于心,并与自己的形式、笔墨理解相结合,改造了自己失于粗疏的笔墨方式,而且益精微与散淡,笔致的灵动、放松与墨韵的氤氲、朦胧,在小写意的不温不火中,在虚写与实写的互补中,以及形神兼备的把握中,创造了含蓄、安静、湿润与柔和的画面效果和笔墨美感。而且,我们看到,与众不同的是,它营造出水分与空气的感觉。
秋声 69cm×138cm
秋在万山深处红 138cm×63cm
去向云山 69cm×69cm
在前人简淡的山水意趣中,朱玉铎注入并强调了自己的感觉与领悟,他所画的山石则在枯润之间传达出超越地域的美感。在秀、润、清、幽的南派山水画风中又融入了硬、厚、重、拙的笔法墨韵,创造出属于自我的苍润笔墨风格,与同类作品拉开了距离。如《虚烟翠润深》《河山蕴秀图》《一沟流水半沟云》《千峰万岭雪崔嵬》《山高水长》等作品,既体现出一种古雅秀润与韵致清婉的格调,又体现出笔墨老到的浑然气息;而在《隐居图》《今人不见古时月》《瀑水松风》《无尘》等作品中,则能明显地看出南宋山水用笔松动、虚灵,墨气淋漓、氤氲之感的追求与延续;在《霜风晓月白》《寒溪蕴秀》《长白十月》等作品中,更多的是北方山水的苍莽、浑然境界;而《禅风松月》《青山霁后》《溪上春光》《夏云出岫》《秋风红烂漫》等作品,则体现出圆融、老到的笔法墨韵品质,树石顽涩,用笔用墨相得益彰,独得玄门。总的看去,在整体把握与删繁就简的取舍中,在意象选择和概括归纳中,在以虚写实、以神写形中,朱玉铎成熟了自己的笔墨方式与风格特征。
群山 70cm×137cm
山川玉溪 83cm×152cm
山居秋暝 136cm×68cm
关键在于,朱玉铎在艺术实践中悟到了笔与墨的性能与魅力表现,以及内在表现能力的运用与控制。显然,在“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的古训中,画家践行着“以渴成润”的表现技法,去营造嵯峨峥嵘的山体,以多变的笔型皴法,使之产生实感与质感。究其底里,不难看出,画家以极强的整合能力,汲取南宋山水润泽湿柔的技法,融入水法,使笔墨运用在画面上呈现氤氲连绵和墨色幻化的朦胧抒情之美与意趣,同时又在删繁就简的意象确定中,笔线、皴法、点的运用均从大局着手、落笔,使他笔下的点、线圆润、隽永,画面呈现云山隐现、实虚幻化的意境。
山水 69cm×70cm
山水 137cm×70cm
岁月苍江 137cm×70cm
郭熙在论画时,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朱玉铎以移动的目光,使视角在画面上流动,因此,他笔下的山水意象组合不是僵化与凝固的,因为,有限的时空由此升华出无限、无尽与无穷的艺术时空体味,即山水不是作为客观的三维空间的物象被看待,这决定了朱玉铎山水画的表现风格与审美取向。
腾似春光 98cm×50cm
天寒红叶稀 137cm×70cm
溪山可居图 101cm×56cm
郭熙还指出,“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在这样的虚实、远近、动静的美学理念变幻、交织、互动的相对作用下,空间关系获得了自由的表现,境界阔大而深远,在综合手法运用与集大成中,产生了形式意味,焕发出绵长的美感魅力,在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中,徘徊着生动的气韵,蓬勃着郁勃的生机。
可以预见,以此为起点,朱玉铎定将攀上新的艺术高峰,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溪山一夜雨 69cm×138cm
仙居图 137cm×70cm
雪景白杨 96cm×70cm
咏雪 138cm×70cm
更多期待 等您订阅~~~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