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纳德(Ronald Mumo Mutie),肯尼亚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斯瓦希里语评论员
编译:周游
"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之时,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这样说。
在2006年举行的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特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是那一年,袁隆平第一次带领他的杂交水稻团队来到非洲马达加斯加,开启了十五年的农业援非之路。当时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仅每公顷2.5吨,而如今这一数字翻了三倍还多,达到了8吨,比当地品种多产100%到300%。从最初被当地人称为"魔稻",到后来的"擦拉贝"(当地语言意为"最好的东西"),再到被印在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马达加斯加新版纸币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这个国家的2500万人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如今,除了马达加斯加,中国的杂交水稻已经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多个国家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然而,也许是上天不想让他继续劳累,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下午,那个把非洲粮食安全时刻挂在心上的袁隆平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1岁。袁隆平出生在一个混乱的年代,看过太多饥饿和惨痛,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从根源上解决人们饿肚子的问题。因此,他便把毕生的精力和热爱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中去。
从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并推广开始,中国人就慢慢不再饿肚子,饥饿的回忆成为了历史。对于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来说,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就已经是对全世界的贡献。同样地,若今天的非洲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则世界粮食危机就解决了一大半。
2019年6月,在长沙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举行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告诉与会的非洲嘉宾,"粮食安全,不仅中国要有,非洲国家也要有,要让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地区扎根!"袁隆平承诺,中国将每年派出青年科学家前往非洲相关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普及工作。尽管袁隆平离开了我们,但我相信随着中国新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不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水稻,总有一天,非洲人也会像中国人一样,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