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林觉民 右:陈意映
今人观旧事,如走马观花,秋毫不察。而旧人翻查旧事,则历历在目,感同身受。
古往今来同影戏,顷刻存亡兴灭。华夏儿女串联起的土地之上,难以数尽碧血丹心。
汗青之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依稀可见。他们无不有儿女,无不有家室,但为大国而弃小家,此所谓撑起民族脊梁的仗义之士。
林觉民正是这样国家兴亡之际崭露头角的民间志士之一,一封《与妻书》成一生绝唱,妻子读完郁郁终日,产下一子后随夫而逝。
民族觉醒,匹夫出仕
林觉民与发妻陈意映少年时代相识,封建的包办婚姻风气没有影响这对郎才女貌的自由恋爱。
二人虽然是传统婚礼,但已经有现代婚姻的味道。陈意映被林觉民的鸿鹄之志深深感染,也正因这般情投意合,才换来最终情真意切的夫亡妇随。
林觉民与家人
作为中国最早一代的民族觉醒者,林觉民出生于19世纪末中国的一个乡绅家庭,家庭条件优越。觉民父母安排觉民本是随波逐流,读书十载,谋求一官半职,自此碌碌一生。
然而造化弄人,自幼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林觉民,不满足于宦海沉浮,更不愿对贪腐的政治势力唯唯诺诺。
他从孔圣人言行先典中悟出:好男儿志在天下,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匹夫也应当将治国立为己任;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个延续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盲目性与局限性。
他对儒学中君臣所说并无兴趣,反而看出落后思想带来的弊病与落后社会形态带给国民生产力的桎梏。所谓功名利禄于他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些为官者又有几个为国为民,又有多少位高而不忧国。仅仅追求齐家的幸福,忽略了肩上的家国担当。
在林觉民13岁的科举考试上,他面对试卷上封建落后的考试内容,寥寥几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向世人明确传达出他胸中的民族志气与心中大义。
尽管考试内容对他来讲轻而易举,但他仍然不屑一顾。在接触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之后,他的胸腔之中冒出了一股与千万华夏子女相共鸣的革命之火。
林觉民参加科举考试
新思想从海外来往的船只舶来,在福建两广地区迅速传播开来,一时之间,知识分子群情高亢,无数新思想的革命者一一站起。
林觉民深受年轻革命家邹容所感染,其书《革命军》也被奉为圭臬。他极力赞赏邹容书中提到的“革命与教育并行”理念,并对此进行实践。
他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老家租了一大户空房,用于兴办学校。办起后,从亲朋开始,叫上妻子陈意映与堂妹等共10人听学。林觉民亲自授课,教授国文。
林觉民为尚在蒙昧中的乡里人介绍国际形势,将他们的眼光从县里走出,到全中国,再放眼全世界。
乡里人受到鼓舞后,纷纷投入行动,将缠足陋习取缔,放开几千年就中国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林觉民
倡导革命,精神支柱
光绪二十八年,处于时代交叉口的少年们,无不在新旧两个对立势力中久久徘徊。
而当时的林觉民还在西洋文化开放的福建地区,饱经西方文化的感染,他更深一步地发觉清政府的落后与失败。
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已过半,国门大开,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协议在有为青年的心中闪过久久无法忘怀。
落后的理念与新潮的思想在福建地区碰撞的尤为激烈,林觉民从一开始就被这种开放化的新思想所吸引,渐渐地,他摸索出了一条救亡中国的革命之路。
他从意愿上是民族改革的强烈支持者,每当他在传播自己所想之时,总有人会嘲笑他杞人忧天,仅凭他一己之力想颠覆一个王朝可谓痴人说梦。
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星星之火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便成燎原之势。
在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苦闷之余,林觉民认定需要寻求新的突围方式。毅然决然放弃了家中地产,远赴日本留学。
同盟会合照
东洋之地,不乏相同处境的同胞与同志,他们满怀着一腔难以言述的热血,以蚍蜉之力撼动千年封建之树。
此时,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自发组建了名为同盟会的救国组织,意在向国内同胞传达先进的思想与精湛的技艺。
林觉民也找到并加入了组织,成为了同盟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之一,也是从此刻起,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先驱的革命者。
革命事业是注定危险而坎坷的,因此在留学时参加同盟会的种种行为,他全都没有告诉家里,怕家中妻子与老人担忧。
星火燎原,家属悲哀
回到祖国之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力逐渐衰弱,同盟会的组织逐渐强大,协会正筹划在中国各地掀起革命浪潮。
其中广州起义已经迫在眉睫,林觉民参与革命意愿十分强烈,于是组织派遣他前往香港地区做好革命前的相关准备。
在去香港之前,还回到了福建老家招募有志青年,期间回到家中探望妻子,此时妻子已有身孕,身体非常虚弱。
林觉民
林觉民知道此一行凶多吉少,但他不敢告诉妻子自己即将参与革命的消息,只得强颜欢笑,忍着对家人的思念,面对父老乡亲他的泪水只好往肚子里咽。
在家中呆了没几天时间,林觉民又借故离开,起身前往革命一线。
妻子陈意映虽然嘴上没说,但她早已察觉到丈夫进行秘密行动之事。
临行之前,她跟林觉民说:“君今后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生死不离之情,油然而发。
宣统时代,起义军正式向清政府宣战,但广州地区兵力明显不足,由黄兴率领的民族起义军人数远远小于前来镇压的清军,打游击战绰绰有余但正面战场还远远不是对手。
起义军趁势直取总督府,但时间拖得太长,清军主力部队前来,半数以上的起义同志纷纷牺牲,队伍遭到重创,林觉民作为进攻总督府的领导也难逃被俘。
在狱中,林觉民始终不提组织相关信息,慷慨陈词,丝毫不畏惧死亡,面对清军他怒吼出封建势力终将败退的事实。
判决之前他向家中寄出《与妻书》,随后林觉民便被无情杀害,享年仅仅24岁。
林觉民夫妇画像
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相识于14岁,虽然是受父母之命,听媒妁之言相遇,但二人琴瑟相谐,并没有因包办婚姻导致感情冷淡。两人经历自由恋爱才终于走在一起,相伴终生。
林觉民的家庭衣食无忧,自幼又饱读诗书,在革命思想的驱使下又成为了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
旧时代的女人往往以无才为德,除了女红以外也再无学习,但陈意映却与众不同,也通晓礼仪,知书达理,貌美贤淑。
更重要的是,她非常理解并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陈意映对林觉民不仅仅是夫妻之爱,更是面对崇仰之人的敬爱。作为丈夫坚实的后盾,陈意映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陈意映的思想十分进步,她不仅带领同乡女性放开小脚的束缚,还在陈宝琛的夫人王眉寿创办了福建女子职业学堂后,到学府进修,深受新思潮的洗礼。
随着家书寄到了林家中,妻子这才真正了解到丈夫的危险工作,顷刻间悲痛万分。
陈意映
《与妻书》写于帕上,书中言“意映卿卿(陈意映)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言一阅,陈意映顿感天旋地转。因怀有身孕体弱,又有几分晕厥之意。
搀扶至床上,次日清晨,趁家中公婆不注意,几欲寻短见,多亏林父及时发觉异样,进屋出手阻拦。
林父知道儿媳与儿子情深意切,此一亡真乃晴天霹雳,便劝慰儿媳:“孩子是无辜的,如今腹中有觉民遗子,切不可伤身寻死。”在岳父再三的劝导之下,儿媳终于放弃了寻死。
林觉民牺牲后不久,广东光复,大清灭亡,统治华夏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陨落。可惜林觉民却再也看不到如此一幕。
自从二人结婚开始,到林觉民牺牲也有七年有余,在七年来聚少离多的情况下,二人的感情依旧坚如磐石。
《与妻书》
《与妻书》中言,觉民自认为命不久矣,特寄此书望妻子安康,抚养孩子长大,不能亲口再见,实在遗憾。
在亲属的支持和振奋之下,妻子强忍着悲伤与痛苦生下觉民骨肉。妊娠中孕妇激素不稳定,再加上噩耗传来,体弱不堪重负,儿子林中新早产而出,幸好母子平安。
但陈意映产后顿感生活再无追求,月子中,望着儿子面庞愈发像林觉民,心中更是苦不堪言,思念丈夫久而成疾,不久后悲伤而亡。
家中操办丧事,愿觉民于九泉之下能知晓国家之变动,广东之光复,这也算是了结逝者生前心愿。
岁月轻抚,容颜易改,但人心永存。二人相爱,至亲伴侣,生死离别,难隔情深。
今前人一去,则留世之人不久于世。与妻一书传达情之深切,身不由己;抑郁而终尽显爱之高尚,为情所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