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疫情大背景的影响下,自行车市场呈现出近几年难得的逆势增长,连带国内的上下游工厂跟着加班加点生产出口,而其中增长迅速的便有电助力自行车,在我们能预见的未来几年中,电助力自行车势必也将成为国内自行车领域新的增长点。
电助力自行车,广义来讲是一种电力辅助自行车,区别于纯电的电动自行车或电动车,依旧需要人力踩踏驱动,电机只起到辅助作用,在额定的工况下对自行车进行辅助的做功,使骑行更为轻松,达到提升整体续航能力、降低骑行难度等效果。从最开始的电助力通勤车,到如今的电助力山地车、公路车、Gravel车辆,电助力系统发展至今,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车型的全面适配,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普通的硬尾XC、更重口味的林道越野亦或是公路车,都有电助力的影子。我本人也在长期的骑行经历中体验过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形式的电助力产品,在此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电助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大致分为轮式驱动(Hub Drive)、中置后驱(Mid Drive)几种。
早年间因设计理念与车身结构原因,有些通勤、旅行车辆采用前轮驱动的形式(比如日本的松下的单速通勤车、小米的电助力折叠车),在前轮花鼓处设置驱动电机,电机整合入花鼓内部,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这种方式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也是目前市面上改装电助力自行车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前轮驱动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第一个问题是重量,前轮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前轮增加几公斤重量后会对日常操控产生较大影响;第二个问题是阻力,车轮电机在电池没电时会增大骑行的阻力,结合自重影响骑行体验;第三个问题是适配性,前轮电机需要厂家编制轮组,如果是普通的通勤车更换还不算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是高端一些的运动自行车,厂家编制的轮组无论是在档次上还是适配上都存在短板;此外,前轮电机的自重与驱动力会增加前刹车的压力,加剧刹车损耗,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安全问题;在能耗方面车轮电机也并不占优势。因此这种驱动形式在运动型自行车中没有被广泛推广是合理的。
后轮电机相比前轮电机结构更为复杂,还需要考虑到传动系统比如塔基飞轮的搭配,因此成本更高,但后轮电机同样也有些短板难以克服,第一是整体性,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可以用来改装的、搭配品牌轮圈的后轮电机,因此还是需要厂家编制的轮组,这对于不同车型的适配性来说非常不方便,对轮组的后期升级也产生影响,同时前轮电机存在的重量问题在后轮电机上也依旧存在,后轮电机驱动在某些环境下容易产生打滑的现象,并且没电时依旧会带来较大的骑行阻力,电机位于轮组位置,在长期振动或恶劣工况中都会影响寿命。
而中置电机在这三种形式中,无疑是最优解。虽然中置电机同样具有较大的重量,但放置在车架五通部位不会影响前后轮的配重,也能起到降低重心的作用,同时中置电机内部往往采用离合传动齿轮,在非踩踏时或电池没电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机与传动系统的连接,因此不会造成额外的阻力。相比于车轮电机,采用中置电机系统的电助力自行车可以自由的更换轮组,后期升级不受影响。可以说,中置电机代表了电助力系统在运动型自行车中的技术方向,是解决运动型电助力自行车结构问题的解药,因此也是各大品牌争相研究的战略要地。
市面上的做中置电机的品牌并不少,但出名的还是诸如博世、YAMAHA等等几家行业龙头,他们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价格自然也非常高端,Shimano、Giant等自行车品牌也在几年前进入中置电机市场,抢占了一部分中端市场,国内诸如八方、轻客、纽新克、NECO、CHOOCH等品牌也紧跟其后,推出了各种电机系统,逐渐填补市场空白。
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如今选择什么品牌的电助力,其实不是在“选车”,而是在选电助力系统。受限于外观,中置电机往往需要和车架深度绑定,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外观规格或国际标准,所以我们很难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评价不同的电机系统。因此我也希望国内的电机厂商能够先在内部团结起来,确定一个行业内部的“国标”规范外观,这样对于整车厂来说,设计车架也会更为轻松,对于上下游的零部件厂商来说也更有想象空间,同时,也可以倒逼国外大品牌考虑统一标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