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科技时代科学社会,我们也是唯物主义者,但有些事情,我们依然无法用科学去解释。
人们常说科学的边界是玄学,有的事情,也只好用玄学去解读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期望洞察其中的玄机。而毛泽东的一生,就充满着各种玄机。
人们好奇毛主席的警卫队8341的番号,却正是他老人享年83岁去世的年纪。
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被确立了党内的领导地位,到1976年逝世时,41年整。
而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1949年9月9日进京,直到1976年9月9日去世,接连三个9月9 ,也是玄妙至极。
毛泽东
而“毛主席”这个称呼,也是1930年9月9日,中共中央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时,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后,被称呼开的。
此时周恩来为中央苏区书记,朱德任中央革命军军委主席。从此三人形成“铁三角”,领导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但是,几乎没人知道,毛主席曾经在1953年就提出不想再担任主席职位,并且在1958年已经请辞,而1959年4月中国八届七中全会上,全体委员一致表决通过,选举刘少奇同志为中共中央国家主席候补委员。
毛主席
1953年,毛主席就想卸任主席职位
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是何时卸任的。
据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讲,毛主席最早不想做国家主席,是从1953年开始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月30日,人民政协会议上,576张选票中,毛主席以575票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并且毛主席也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在“我选我”中是非常自信的,而且他也觉得这个主席职位非自己莫属。他也是非常有能力,有眼光的去带好这个国家的。
毛泽东在苏联
但是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这一天,毛主席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吊唁,在回中南海,到达长安街的半路上,主席便自言自语地说:“真不想再担任国家主席了,真想尽早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说完后陷入沉思,没再说话。
此时,秘书叶子龙觉得主席是在思考,没有同别人谈论此话题的意思。并且作为秘书,一向是按照主席的指示做事,对于这等重大的事情,自己都是遵守身份和纪律不搭话的。
现在想来,也许是斯大林的去世,让毛主席觉得社会主义阵营里没有了领袖,群龙无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一直在跟随苏联的脚步,没有了斯大林的苏联,让毛主席觉得苏联已经没有了灵魂。
毛主席
而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还未结束,南部台海局势也是紧张的时刻。彼时的国际环境非常紧张。接下来的路,需要中国人亲自去摸索。
因此毛主席觉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他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和工业强国。他打败希特勒,左右着世界局势,在国际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也许毛主席已经预见到,苏联的继任者,肯定不会有斯大林的这般影响力,这份影响世界的气魄。
但是毛主席此时,想卸任主席之位,不是撂挑子,而是以更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国家的发展找出路,为新中国引航。
直到1958年,人们才知道主席当时想卸任的原因。
毛主席
建国之初,在新中国,只有毛主席才有这个号召力,只有他才能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前进。而中国领导人任期是5年一届,到1959年时,毛主席已经连任一届。
其在1953年提出想卸任的想法时,也只要面临下一届领导人换届选举。此时他不是不明白,朝鲜战场在打仗,全国百废待兴的时刻,此刻的他是卸不了的。所以只能吊唁斯大林后,发出感叹。
毛主席
毛主席明确表示:不再参加主席连任选举
1958年年底,毛主席连任一届后,到1959年再次面临换届选举。
选举前,毛主席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再参加连任国家主席的选举。于是他让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拟了一份名单。名单中列举出了中央国务委员的名单。
此时,“铁三角”的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是党内的最高层。毛泽东是国家主席,周恩来是国家总理,朱德是副主席。按照惯例,如果毛主席卸任,理应是作为副主席的朱德总司令接任国家主席职务。
邓小平把这份草拟的名单交给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朱德总司令收到文件,发现名单中,并没有提名国家主席的候选人名单。
朱老总发现,经常帮助主席代理主席职务,打理国政政治事务的刘少奇同志,则被列举在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名单中。
毛泽东
于是朱老总明白,这份名单的意思是,主席如果卸任,自己则直接替补上位。他明白,这也是中央的意见。但他立刻表态,表示自己不同意这样的安排。
于是在1958年12月9日给中央,特别是中央书记处的邓小平同志,写了封信。
信中,朱老总诚恳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他表示中央发给组织部和统战部的名单已收到,其同意中央的意见,但是他提议要把刘少奇同志从人大常委会委员名单中抽出来,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合适。
他指出,刘少奇同志,作为党和国家忠诚的领导干部,他得到党内外的一致好评。朱老总认为其有威望,更有能力为国家,为党和国家处理好国内外事务。
最后朱老总说,中央委员的名单可以再安排,而自己的工作,听从党的指挥和安排。
邓小平收到朱老总的意见后,一目了然。朱老总是让自己把刘少奇同志,从中央委员名单中挪到国家主席候选人名单中,而中央委员的名单可以再安排。并且朱老总表示愿意听从组织的任意安排,统一被编入中央委员的名单中。
这是朱老总宽大的胸怀,为了国家的利益,推荐战友,自愿降级。
而且朱老总生于1886年,比毛主席还大7岁。如果毛主席卸任,自己则是一个更老的老头子,上位也不合适。其实刘少奇同志年轻,比自己小12岁,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况且刘少奇同志的确有做国家主席的经验,更有担得起这份重任的能力。
毛泽东和刘少奇
毛主席肯定了这份名单
1953年毛主席去杭州起草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参考世界各国宪法,毛主席知道别国宪法有规定,总统不能连任超过两届。但是在国家刚成立不久的时刻,他知道退不下来,新中国正需要他这个“火车头”。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直到1958年,在第二任期即将结束时,他才向所有人声明,自己不会参加连任选举。
所以才会有朱老总的提议,在1959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也是国防委员会主席。
朱德
此时的朱老总觉得自己身体已经吃不消了,无力也无心参加主席选举。他认为自己不再需要国家主席这份荣誉了,自己戎马一生,不需要再出这个名头,所以他甘愿退居委员行列。
况且国家主席要经常出访接待等繁琐的工作,他觉得更为年轻的刘少奇更合适,所以朱老总展现出了高风亮节。
但是刘少奇在当选主席时,几次发言推辞。他讲,国家主席的位子,几位老同志都有资格,都是可以出任的。但是会上所有人员一致同意,都非常认可刘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职务。
并且毛主席在动员时也表示,朱老总和少奇同志,两个人都是非常有威望的。
毛泽东
之所以推举刘少奇同志作为主席候选人,他说:“在党内主持国家事务和工作的,是我。但我有时管,有时候不管,有时候就管一点点,但少奇同志经常管,只要我一离开北京,就是少奇同志管。
他代理我的工作已经有好多年了。从在延安时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已经10年了,大部分时间也都是他在管。”
而此时,毛主席的主席身份虽然一直存在,在后来他越来越少地出现在人民面前。只是在中南海读书钻研,发表各种马列文章,指导国家建设。
毛主席
退居二线的毛主席,开始研究两类重要问题
其实毛主席一直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喜欢各种接连不断的礼仪性接待。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都是务实的行动派,不喜欢那些虚的。所以遇到外交接待事宜,他一并交由周总理安排。自己则“偷得浮生半日闲”,更愿意手捧书卷,在书海中畅游,寻找治国良策。
退居二线的毛主席,一直生活在中南海聚香书屋,摆脱了接见外宾等繁琐的日常事务,可以专心地读书。他讲“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其道理的”。于是,他认真阅读各种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类的书籍。
渴望从中发掘对国家战略发展有利于文章和知识,用更多的时间研读各种中外历史著作。他将《共产党宣言》翻了又翻,读了又读,反复仔细地研究,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政策叫毛泽东思想。
毛主席带兵打仗,从来不用枪,靠着一支笔杆子打天下。从事战略研究和马列主义理论的探索,对爱读书的毛主席来说是最为合适的。
因为在党内,毛主席自己都觉得,没有人能读马列比他还透彻。
同时他也认识到,新中国的发展,需要马列思想理论的指导。他觉得苏联老大哥后期已经脱离这一理论指导,中心已经转向了划分国家势力范围,理论研究已经湮没在世界局势中。
没有了斯大林时期的影响力的苏联,果不其然一步步地衰落。
毛泽东
此刻,又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度和远见。因此,中国人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中国人自己去摸索。而毛主席就是中国国家发展理论的研究者。
于是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重新研究了两个问题:
1、国家发展的方针、总路线;
2、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带领下,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该如何发展。
这两大前瞻性战略问题。
毛泽东
毛主席的理论研究和对策
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是诗人和学者,同时书法也自成一体。他一生读书,半生戎马,探究历史,寻求学问,在博古通今中,找到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这其中他也嗅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毛主席前半生寻求救国真理,而后半生则一生致力于马列研究,寻求治国真理,并且颇有建树。他渴望中国摆脱贫困。
卸任主席,就是想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国家未来的发展问题。
在国家贫困,百废待业的时候,他知道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衣食住行,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此刻,国家的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他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这期间,他体会到新中国社会体制中,依然留存着封建的腐败残余思想。
毛泽东等人
如新中国的文化的舞台上,八大徽班进京的戏曲中,唱的仍然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这不是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大众文化,是与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主人公思想是存在脱节的。他要找到适合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新中国的政府中,毛主席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当时的领导干部都是从封建时期起步,仅仅经过新民主主义的短暂过渡,就成为革命者,致使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官老爷思想开始抬头并蔓延。
甚至,在毛主席退居二线后,在中南海研究国家战略时,其发表的文章论著指导国家政策渐渐地被那些“官老爷们”扣押,让毛主席的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了。他们一个个开始“唯上级是从,唯利益从命。”
并且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切以公有制为主题按劳分配政策,渐渐地向特权阶级倾斜。医院也只愿意接诊城市人,甚至专门为特权人群服务。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不注意卫生老百姓,开始抵触和怠慢。
中南海
于是毛主席要纠正这种封建势力的等级观念。
而高校讲台上的教授们,社会上的精英们,他们在法律,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面对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的人民大众,利用自己知识和阅历“倚老卖老”式地唯我独尊,讲“一言堂”,垄断着知识,霸占着话语权。
于是毛主席,意识到中国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他要将这将来之不易的人民民主还给人民,为人民的国家带来属于人民的大众文化。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于是他决定上山下乡,让广大劳动人民去教育和平年代的年轻人。
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心目中的 “七三”
如此,世界横向比较,不免想起了二战,二战中的美国部队通过珍珠港战役,加入二战,然后以排山倒海式的胜利,赢得了世界局势。
但是和平年代的美国,安逸的环境下,立刻产生了二战后美国二代的“嬉皮士”文化,他们游手好闲,娱乐至死。
因此,美国大兵在二战中的勇猛不见了;在朝鲜战场上,开着坦克都被中国志愿军彻底掀翻。在越南战场,历经十几年战争让美军叫苦不堪。这是美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失误和转变,根本原因是美国自己被自己打败的。
而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孩子们,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去了,他们去了乡村偏远,及时制止了这种论资排辈,高高在上的优越心里和行为。
毛泽东
80年代初,当这群上山下乡的年轻人返城,开始好好学习参加高考,在90年代为国家建设中渐渐老去,而他们的儿子却正在成年的路上,从而中国的社会,也在媒体上渐渐地走向娱乐至死的综艺舞台。
而国家的文化,却相对落后了,一个个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北大清华的学生争着抢着渴望公费出国,往美国跑,跑出去就鲜有回国。所以才会有渐渐兴起的公知们,如高晓松之流。
高晓松
近年来,我们国家回过神来,才大力发展国学,提倡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信心,力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常讲功过“七三分”。
这份“过”,也让中国的广大城市青年,在农村受苦受累,但也让中国躲过了一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糖衣炮弹。
而80年代末,城市的年轻人,特别是学生们,就没有经受得住那波糖衣炮弹的轰炸。
由此余茂春、方方之流,到了美国不回国,成了逢华必反、递刀的汉奸。甚至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人,成为全国各所大学的教授,歪曲的嘴脸,发表着不合时宜的意见。
毛主席
毛主席卸任的原因,及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
也许,这是毛主席结合当时的中国,退居二线后,才研究出的政策。在实行中虽然出现偏颇。但是在未来一片漆黑的道路上,总得有个勇敢的人拔出利剑,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况且在新中国成立最初那些年毛主席出访,到全国巡视,占据着他大半大半的时间。
那时候,为了国家和政权的安全,毛主席每次出访,都要有相关方面的主要负责同志陪同。如坐火车,则铁道部部长陪同,坐飞机空军司令和公安部部长陪同,视察军舰要海军司令和公安部部长陪同。
正是因为毛主席安全问题和影响力太大,才导致在其在长时间出行和巡视中,使得各部门一把手脱离工作岗位太久,让毛主席觉得是影响国家工作,所以其想退下来,不想再打扰各部门的正常的运转。
毛泽东
也有人说,是1953年毛岸青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对晚年的毛主席打击太大,进而导致毛主席萌生退意。我想看惯了生死,历经无数次生死离别的毛主席,绝不会如此黯然。
他心心念念的是祖国的安全和发展。
他体会到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变,还有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需要他去洞见。此时中国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需要他带领这个国家去满足。且在新中国的道路上,他带领的共产党总能修复自己力挽狂澜。
他老人家,毕生的心血都是在用伟大的战略眼光,指引着中国革命事业。
遵义会议上走上正确的道路,纠正投降主义错误,到三湾改编,整风运动,提出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他一步步明确革命的任务、党的任务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这些都是其在读书中领悟到的,所以其认为书中有真理,愿意退下来,不再连任国家主席,想腾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埋头苦读,渴望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国际局势,与时俱进。也唯有中国共产党集思广益,找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中国的革命和发展一直遵循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济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等等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为了一个政策就需要议会的吵架扯皮。所以中国才会如此平稳的发展。
毛泽东
一生读书,为了国家战略,做理论工作者
晚年的毛主席,依然是孜孜不倦,不断地读书学习,直到生命尽头仍让工作人员,为自己读书读报。这和其一生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年轻的毛泽东就徜徉书海,迸发着青春的生命对知识的渴望,也充满着力量。
在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两位大旗时,青年毛泽东就看到了国人在“体育”上的重要性,从而后来他提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民要强身健体。这就是作为领导人的他,爱读书爱思考的预见性。
读小学时,毛主席就树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读书思想,他渴望在读书上有所建树,并且在领导革命时,从来不用枪,一直是靠理论研究,战略部署同敌人周旋。
毛泽东
但他不是非黑即白的两元对立,他带着政治家的高度,军事家的战略,促成两次国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
他认为革命道路需要军事和战略,而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就需要理论基础。所以在和平时期,他宁愿做一个历史和政策学者,发挥自己爱读书、爱思考的优势,从文史典籍中,找出治国良策。
毛泽东一生熟读《二十四史》,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历史的历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为中国革命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他的研究让学者汗颜,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看问题的高度,让政治家佩服。
毛泽东
如面对国民党的划江而治要求,他看清了形式,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才奠定今天中国统一的版图。
他就是这样子,愿意扎根历史,研究学问,甘愿埋头坐“冷板凳”,做“孺子牛”,摆脱冗事纷扰,甘愿做一名研究马列问题的理论工作者,在政治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心,找出中国革命和经济发展的道路。
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且能独立思考的老者。而毛泽东就是那个老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