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于陈留起兵,正式创业,当时他的目标是“将以诛(董)卓”。
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用26年的时间,让自己掌控的势力、控制区达到了顶峰。
当时,东至徐州、扬州,西至凉州,南至汉中、襄、樊、居巢,北至辽东,整个北方,都在曹操的掌握中。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顺势也走上了人生巅峰。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王位,同年,废汉建魏。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曹氏失去权柄。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曹魏灭亡。
从曹操起兵,到曹魏灭亡,共76年,从曹操达到巅峰期(以拿下汉中为准),再到司马氏掌权,不过区区35年。
自古以来,盛极必衰,这是公理,曹魏自然也不能跳出这个圈圈。
曹魏为什么会在短短35年内,就被司马氏取代?这要分析起来,会是长篇大论。
本文不写太多,就以曹魏从巅峰期,到“高平陵事变”之前,各大主要战略区的主帅人员变迁,来间接说明这个问题。
一:曹操时期,曹氏、夏侯氏一代掌军
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张辽的帮助下,于“白狼山之战”中,大胜乌桓联军,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后,曹魏在北线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曹操及曹魏,面对的敌人只有蜀汉、东吴,也因此,所有的军事战略区全在南边,主要有三个战略区。
其中,西线是雍凉地区、中线是豫州、荆州地区、东线是扬州地区。
在曹操称魏王的那一年,这三大战略区的主官,全是曹氏、夏侯氏宗亲,至于士族或外姓将领,必须靠边站。
西线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中线是行(临时或代理的意思,三年后转正)征南将军曹仁,东线是伏波将军(三年后升前将军)夏侯惇。
从上述人选,就能看出来,曹魏巅峰时期的兵权,始终是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
即使当时的张辽贵为征东将军,级别比曹仁、夏侯惇还要高那么一点点,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只能被夏侯惇领导。
二:曹丕时期,曹氏、夏侯氏二代掌军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上位,在他主政期间,也一直遵守曹氏、夏侯氏掌军的规则,曹氏、夏侯氏一代元勋退出一线,后备的二代们接班。
西线是镇西将军(后升上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曹真,中线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东线是征东大将军曹休。
到此时,曹氏、夏侯氏诸将,还能挑起大梁,这些人选也都是一时之雄。
三:曹叡时期,后备人才不足,规则打破,外姓上位
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在他主政期间,由曹氏、夏侯氏掌军的规则被打破,原因是,曹氏、夏侯氏的后备力量不足了。
在曹叡继位的当年,司马懿上位,当时,西线依旧是曹真,职位升任大将军。
中线变成了骠骑将军司马懿(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同年去世),东线是曹休,职位后来升任大司马。
但曹休、曹真陆续去世,曹氏、夏侯氏三代中,或原存的二代中,没有出色的领军人物了。
被迫无奈之下,曹叡在委任司马懿担任战略区主帅后,又提拔了满宠。
于是,在曹叡执政的中、后期,三大战略区的领军人物,有两个都成了外姓。
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并从中线调往西线,专职对付蜀汉,诸葛亮死后,曹叡赶紧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调回朝中任职太尉。
当时,蜀汉因诸葛亮逝世,短时间内没有威胁,所以,司马懿回朝后,西线有好几年主要是前将军郭淮(兼任雍州刺史)在那顶着。
中线是荆豫都督夏侯儒(夏侯尚从弟),东线是征东将军满宠。
夏侯儒是谁?百科给他的标注是曹魏名将,但估计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听都没听过,可见,曹氏、夏侯氏真的不行了。
四:曹芳时期,曹爽、夏侯玄苦苦挣扎,士族全面上位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去世,曹芳继位,曹爽主政,司马懿副之,但被曹爽压制。
当时,在西线,一开始是颍川士族出身的赵俨,他任职征西将军,负责这一战略区,几年后,因身体原因,被调回朝。
然后,曹爽提拔夏侯尚之子夏侯玄为征西将军,担任西线主帅,两人一起有过一次伐蜀的军事行动,但大败而归。
中线原来的主帅夏侯儒在曹芳继位两年后,被调回朝,人选换成了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昶,他任职征南将军。
东线,在满宠退休后,换成了太原王氏出身的王凌,他任职征东将军,后王凌调回朝,征东将军由胡质继任。
王昶、王凌、赵俨、胡质轮番上场,在夏侯玄被曹爽任命为征西将军前,有那么两年时间里,曹魏三大战略区主帅全部变成了士族子弟。
至此时,预兆已出,曹魏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曹爽和夏侯玄算是最后的希望了。
“高平陵事变”后,曹爽被废,司马氏主政,撤掉了夏侯玄的征西将军,把他调回朝闲置,征西将军改由郭淮担任。
从此,曹魏再无翻身可能,三大战略区主帅,也从曹操称王时的全曹氏、夏侯氏人选,换成了支持司马氏的全士族人选。
五:结语
曹魏被司马氏取代的原因很多,军权逐步旁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军权旁落又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其一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有了这个制度,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慢慢变成了士族说了算,寒门庶族无法上位,除曹氏、夏侯氏之外,就找不出能抗衡士族的人才了。
其二是,曹氏、夏侯氏自我限制。
曹操有二十多个儿子,他们及他们的后代,未必就不能涌现出人才来,但全被曹丕给废掉了,不允许他们参与军、政事务。
曹叡逝世前,一度想起用曹操的儿子曹宇辅政,结果也被士族给阻止了,换成了曹爽。
其三是,曹氏掌权人对部分外姓将领不放心。
比如张郃,他是外姓,又是降将,所以,曹叡宁可给他“征西车骑将军”的双重名号,也不愿让他升任更高的职位,并独镇一方。
张郃是曹叡用来牵制司马懿的,但又让张郃受到司马懿的完全节制,结果自然不那么美好。
以张郃的资历和实力,去中线或东线独当一面,都能发挥出作用,也能有效牵制司马懿。
曹魏得国本就不那么正,士族可都看在眼中,唯一能压制他们的,只有完全掌握在手中的军权。
当军权慢慢失去后,也就应该换天了,三大军事战略区的主帅人选变迁,见证了这一切。
参考文献:《三国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