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远古时,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被海水隔离的陆地就形成了台湾岛。
所以说,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岛内早期原住民众,几乎都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关于管辖台湾最早的文献纪录,可追溯到三国时代(公元230年),当时台湾被称为夷洲,吴王孙权派一万官兵抵达那里,吴国文吏作《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有关台湾的最早文字记述。
史籍记载中,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汉人开始移居澎湖地区,越聚越多,带去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与原住民融合发展。
行政上,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明两朝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海巡,并兼办盐务。
真正的台湾名号,出现于明朝后期。那时期欧洲海上贸易开始影响世界格局,西班牙在与葡萄牙、英国、日本的海事争斗中,在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的战场中失利,退而求其次,开始窥视台湾,以充作海上贸易中转的位置。
几经周折。西班牙于1624年占领台湾。然而西班牙殖民东亚的同时,荷兰从西班牙脱离的独立战争也在进行。因此到1643年,台湾又归为西荷独立战争中胜利的荷兰所统治。
一句话概括:台湾的近代史开端,是充斥着被西方殖民的血泪史。
2
1644年,清军入关攻陷北方京城,大明皇朝残部退逃至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总共存在了十八年。而能够支撑这么久的时间,全凭郑氏父子:郑芝龙与郑成功。
郑芝龙是商业与军事天才,十七岁时(1621年)就开始涉足中国澳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精通八国语言。在大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鼎盛的时代背景下,他凭以一己之力,建立了强大的民间水师,以抵抗西方强敌,为国获利。
讽刺的是,当时大明因为海禁的国策,将他视为海盗匪寇。加上郑芝龙乐善好施,救济贫苦,在闽越声望比朝廷还高。
到了1633年,郑芝龙于金门岛海战中击败荷兰舰队,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回海上主导权。实力到达顶峰,终于迎来大明围剿。
只是大明皇朝将倾,又没有强劲的水师,剿灭不了便演化为招安。到清军1644年入关南下,南明最强大的弘光政权御敌期间,郑芝龙率领的三万余众,俨然变成南明赖以生存的主要力量。
然而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仅仅坚持了两年,邓芝龙被俘,被迫降清。他的儿子郑成功正是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以反复明为己任,顽强与大清拼杀到1661年。清朝见安抚郑芝龙招降郑成功无望,将郑芝龙斩杀。郑成功因此退转海上。
次年,他击败荷兰,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台湾的管辖权。就此拉开明郑与大清抗衡的序幕。
时值八岁的玄烨刚刚登基,启用康熙年号;同年吴三桂入缅甸剿杀永历帝,终结南明;而台湾那边,天妒英才,郑成功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其子郑经继位,年十九岁。
3
1667年夏,康熙十四岁,亲政,正式着手征台事务。郑经二十五岁,已是久经沙场的老手。
明郑政权延续到1683年,期间两岸一直是以和谈为主。郑经有自身在台湾的名声威望,其中涉及到荷兰殖民者留下的异族统治问题。事情返回到1652年,台湾发生过郭怀一首义事件,尽管只十二天,五千人的团队就被四百余人的荷兰火枪队击溃,但暴露的台湾民众心声,在郑经统治下得到安抚。
确切地说,郑经是一位民心所向的王者,台湾在他的治理下,经济民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
而与之对立的康熙,也有自己天心的权力野心,攻台是他必选的国策。历史上,许多学者将康熙攻台当作统一战,或抚台收复战。
但是站在明郑立场、台湾民众立场,清军自入关开始,就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只是奈何实力不济,郑经深知力敌占不到优势,惟寄期望于和谈。
郑经的底线是,可以藩国的形式臣服,需要自立门户,拥有自己的驻军,发型与服饰仍旧遵从明制。这踩踏到清廷的底线。
无论郑芝龙,还是郑成功,他们以数万水师,就能与整个清朝抗衡近二十年,且郑氏一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实实在在的属于爱新觉罗家的心头大患。
所以,当康熙从敖拜手中收回大权,旧明部属吴三桂等被封藩王的情形下,对清朝惟一有威胁的力量就是明郑一脉。顺着这个思路,康熙攻台,完全是出于维护大清政权的需要,而非统一或为了台湾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康熙遵循大清入关时的残酷手段,对台政策名为安抚,实际是哪怕屠岛,也不能留下任何一个反清的火种。于是他与郑经的和谈,不过迫于内陆局势,给出的伪饰。
17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反清,郑经趁机出台,征伐闽地,一度夺回父辈曾创下的基业。但随着五年后吴三桂被灭,清军腾出手抢回。
郑经无奈退回台湾,失落之余于1881年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其长子郑克臧奉命监国,但被旧将冯锡范发动政变夺权,改奉次子郑克塽为王。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只是借用了郑克塽的名字,实际上当年他只有十二岁。
自冯锡范挟郑克塽上位,明郑已名存实亡。1883年秋,郑克塽率兵将三万七千五百人,民众二十万人,降清。
1684年春,台湾正式纳入大清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
4
康熙攻台的胜利,从更大的历史视觉来看,国家看似统一,却为大清埋下了衰落的隐患。因为他只是消灭了反清势力,并没有合理地利用台海在贸易航线上的地理优势。
更甚者,自发现水师力量对清朝统治的危害,康熙坚定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延用明时开埠的澳门作为联系外在世界的窗口,一心想借此巩固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管理中国。
然而事与愿违,西方战舰不断迭代进步,欧洲列强也从海上贸易文明独大,转变为陆地工业文明升级,一正一反驰骋过后,连学习西方的小日本也强大了起来。
1895年,清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署,台湾被日本强行割走,悲凄的台湾同胞,又开始进入被日本殖民的苦难生活之中。直至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投降,台湾才再次回归中国。
而那时被历史称为千古一帝的清圣祖康熙,已经离世223年。就算他一直活着,能向天借五百年,也逃不过被列强凌辱的命运。
不具备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眼光,再大的国土版图握在手中,踩在脚下,又有什么用呢?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给个三连!欢迎跟帖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