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国青年报社2021年度井冈山专题培训侧记
文/本刊记者徐吉鹏 于丹 实习记者曹珊珊
在湘赣边界,有一座巍巍莽莽的大山,山岳雄奇、层峦叠嶂。它就是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的井冈山。90多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探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来到这里,在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岁月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事迹,连同在血与火之中淬炼而出的井冈山精神,已经内化成我们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在广大党员和团员青年中进一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决定联合举办井冈山专题培训班。5月,来自中国青年报社(简称中青报社)、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简称中青总社)的101名党员干部,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简称井冈山基地)进行了党史学习专题培训。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委书记、主任张健为出席开班式并讲话,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常委、副社长杜栋梁,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蔺玉红在开班式和结业式上讲话,作为领队全程参加了培训。
中青报社、中青总社2021年度井冈山专题培训班学员们在基地合影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拜见,这是一份精神血脉的赓续。
在为期七天的培训中,学员们参与了主题教学、情景模拟、实践体验、仪式互动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教学课程,在深入实地触摸历史、涤荡心灵中,进一步坚定信仰、锤炼作风、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事业,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事业”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牢牢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青报社、中青总社学员在井冈山的学习之旅由一堂三湾改编课程开启。全体学员分为两个连十个班,以班为单位绘制班旗,选举士兵委员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学员们深刻理解了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三湾改编”情境教学课上,以班为单位绘制班旗,选举士兵委员会 崔灏摄
从“引兵井冈”到“八七会议”,从“秋收起义”到“三湾改编”,井冈山基地的滕永琛老师为学员们全方位地讲解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革命年代,上井冈山的年轻人包括了41名黄埔军校毕业生和16名大学毕业生。“革命事业,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事业”深深印刻进学员脑海。
滕永琛老师为培训班学员们讲解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 徐吉鹏摄
王旭宽老师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专题教学 崔灏摄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专题教学中,王旭宽老师对于党史的生动讲述使学员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意义。
缅怀先烈,传承信仰
坐落于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上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一号工程”,其馆名由朱德于1962年3月重上井冈山时亲自题写。馆内展示的800余件文物、2000多张图片,以及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革命斗争历史。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最早的一份入党宣誓书 徐吉鹏摄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的谭政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短文《三湾改编》 王博伦摄
5月19日下午,培训班全体学员冒着绵绵细雨,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学员们看到了谭政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短文,叙述了三湾改编的经过,看到了永新县北田村农民贺页朵在自家榨油坊里写下的入党宣言书,看到了奉行“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红军发给老乡的一罐食盐被珍藏了31年,看到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点滴历史记忆让学员们置身于那个筚路蓝缕的时代。
video="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31/67geiikd0zu/SD/movie_index.m3u8,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31/67geiikd0zu/SD/67geiikd0zu-mobile.mp4" img="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10531/4A5supEVU_cover.jpg" alt="" broadcast="in" size="" topicid="1000" commentid="" commentboard="video_bbs" vid="VFADCJ56B"@@
战火已熄,英灵千古
战火已熄,英灵千古。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后又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1998年6月21日,曾志逝世后,陶斯亮将母亲曾志的骨灰埋在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与小井烈士墓相邻。苍松翠柏下,学员们绕行小井红军烈士墓一周,向革命前辈曾志和烈士们鞠躬致以缅怀,以此铭记。
“黄洋界上炮声隆”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1928年8月底,敌人趁井冈山兵力空虚之际,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妄图乘虚而入。我军守山的两个连,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进犯,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由朱德题字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徐吉鹏摄
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提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在黄洋界纪念碑前,培训班的学员们一起回顾朗诵了这首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video="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31/83kienmnueo/SD/movie_index.m3u8,http://flv0.bn.netease.com/videolib1/2105/31/83kienmnueo/SD/83kienmnueo-mobile.mp4" img="http://videoimg.ws.126.net/cover/20210531/0gAdim2CI_cover.jpg" alt="" broadcast="in" size="" topicid="1000" commentid="" commentboard="video_bbs" vid="VFADCJ2AA"@@
走在挑粮小道上
“今天我们挑着并不沉重的谷糠,言笑晏晏地走在故道,我相信这是先烈们愿意看到的中国。”学员蒋肖斌感慨道。
从挑粮小道上下来,学员们来到了源头村。90多年前,红军突破重重封锁,将30多万斤粮食挑上井冈山,源头村是必经隘口。如今,这里建起了红军挑粮小道景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仅在2019年,300多人口的源头村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售出红军餐1.6万份。
培训班学员们在源头村村民家中做红军餐,了解脱贫攻坚成效
晌午时分,学员曹珊珊和所在班级一起来到源头村村民廖社跃家里做红军餐。廖社跃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村退耕还林132亩,大家都端起了‘旅游碗’,如今我在家里做红军餐招待游客,老婆在山下的学校里工作,全家的收入都提高了。现在村里也铺了沥青路,上下山特别方便,几乎每天都要下山去寄游客定下的土特产。”
革命后代话初心
此次专题培训还邀请了两位革命后代,与学员一道共话初心。在授课老师张洁琳与现实版“潜伏”将军阎又文之女阎颐兰、开国少将龙开富之孙龙小钢的对话中,学员们重温了那段红色记忆,革命家庭的言传身教让学员们与被历史抉择的革命前辈更加贴近。
2009年,“北平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一个真实版“潜伏”故事公之于众——阎又文,曾任国民党少将,是傅作义的秘书,实为中共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1962年,阎又文去世,终其一生,他的家人、朋友始终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953年,阎又文(后排右一)与家人合影
阎颐兰和学员们分享了她父亲尘封了31年的往事。阎又文,1938年成为地下党员,1939年,国民党掀起又一轮反共高潮,在傅作义身边工作的阎又文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傅部7年,阎又文始终没有忘记党的嘱托,孤身奋战,取得了傅作义的高度信任。北平和平解放谈判期间,阎又文在说服傅作义接受和平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几乎以每日一份的频率,把傅作义的军事情况甚至个人思想动态及时传递出去,获取和送出去的南京最高军事会议战略计划,对华北乃至全国战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样一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功臣,终其一生,用无声的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的承诺。
龙小钢老师则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了龙开富少将从“毛主席的挑夫与警卫员”如何成长为一名革命志士、服务于人民的故事,回答了当代青年对于前路的彷徨。
1937年5月9日,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部分官兵在延安凤凰山机要科山墙前与毛主席合影,照片上毛主席题字:“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后排左三为毛主席,左四为龙开富 崔灏摄
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典范阎又文之女阎颐兰(中),“毛主席的挑夫与警卫员”、开国少将龙开富之孙龙小钢(左)与培训班学员重温红色记忆、共话初心 崔灏摄
一连四班学员袁野感慨道:“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能力独自解决那些重大的时代问题,但我们可以回归初心,回顾当年斗争时代的激情澎湃,回想是什么促使前辈们出发,走上这条充满艰险、却又无比光荣的道路。”
与基地青年面对面
5月23日晚,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与优秀青年面对面”交流活动,中国青年报青年记者李超、叶雨婷,以及《中国青年》杂志青年记者徐吉鹏,受邀与基地团员青年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分享。
三位青年记者各自分享了在工作当中的感人经历和一线采访的鲜活故事,从天津港爆炸事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的故事,到“最美扶贫人”张小娟和两分多钟勇救四人的“95后”见义勇为英雄王亮的先进事迹……记者们的讲述让基地团员青年深有感触。现场,基地青年纷纷向三位记者提问,与记者们深度探讨了该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如何挖掘青年典型等话题。
中国青年报青年记者李超(前排右四)、叶雨婷(前排右三),以及《中国青年》杂志青年记者徐吉鹏(前排中),受邀与基地团员青年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分享 崔灏摄
将红色火种洒向更辽阔天地
身临其境,方知初创之艰难;瞻仰故地,更感先烈之崇高。
5月24日下午,培训班结业仪式如期举行,来自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四位学员代表畅谈心得感受。
中国青年杂志社青年记者徐吉鹏表示,这是一次朝圣之旅,在此找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源头,看到了革命理想大于天的理想信念,悟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领略了顾全大局、不畏牺牲的人格魅力,更见证了群众路线的实践伟力。
“革命的炮火已经熄灭,和平年代表达坚守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是伟大事业中一块优秀的拼图。”中国青年报记者杨杰说。
“经过这次培训,更加认识到不应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酣然享乐,把日子过得既精致又利己,而应打开视野格局、提高政治站位、志存高远,秉承这一代人应有的时代使命、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将个人事业与当下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争做这一时代的民族脊梁。”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辑彭彦婷表示。
点击图片
即刻拥有——
▼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合作电话:010-57350317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