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桂松 摄
探寻“贵州龙”的奥秘,
遇见远古的生命痕迹
2018年4月10日,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设置了兴义地区及兴义动物群、海生动物下海的原因及演变历程、海生爬行动物从兴义走向远洋、兴义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兴义动物群与华南其他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关系、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及人文特色六个展厅。展出的化石种类多,品种齐全而丰富,大多数都是在乌沙境内挖掘、修复了摆放在现场向客人展示,栩栩如生的鳍龙类、碷齿龙、海龙、幻龙等稀奇古怪的化石,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讲解员介绍博物馆知识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贵州鱼龙化石,贵州鱼龙身长5.2米,是在近岸到远洋迁徙过程中产生的新物种,早在三叠纪早期已出现,是当时最大型的爬行类动物,目前是馆内收藏最大的脊椎动物化石,据馆内相关人员介绍,这块化石是馆内的3位化石修复师花了一年多时间修复的。博物馆里还模拟了我国四个著名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原产地的地层柱状图,重点展示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演变的过程。自从这个博物馆建成以后,游客可以从不同层面看到贵州龙的魅力。
而位于5公里外的乌沙泥麦古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则是个化石挖掘的抛面,是人类了解2亿多年前古海洋场景和古生物圈演化历史的重要证实材料,游客能够在此深切地感受远古时期三叠纪地球的形态。该园区化石资源丰富,化石组合和库存特征清楚,产出密度大,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之一。
两个场馆分别展示了远古时期地质地貌形成特点、场景还原人和化石挖掘出土剖面全貌,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视角,细致的布展物品,全息式投影设备展示了化石的形成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当时地球环境的特点。让参观者在每个过程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地球历史的更迭和变化。
体验奇石文化,感受自然传奇
每到寒暑假和周末,博物馆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学团队和亲子家庭到这里参观了解贵州龙的历史,体验贵州龙模型制作和贵州龙化石残片采集等。
“趁着今天休息,赶紧带着孩子来看看恐龙化石,感受一下远古时期的文化。在广西没有机会那么近距离的观看恐龙化石,这次真的是来对地方了。”广西游客饶永秋说。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自开馆以来,至今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员黄维维告诉记者:“接下来博物馆将会对馆内做整体提升,丰富体验项目,力争将博物馆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博物馆,让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游客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兴义的人文历史及地质魅力。”
为实现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互动博物馆转型,致力于打造更具人气、更具创意、更具互动性的博物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目前推出三个体验项目。首先是化石模型制作,化石模型按照1:1的大小做成,选好心仪模具后,将石膏倒入模具,烘干后用颜料为其上色,每一个模型都独一无二。每到周末,手工体验馆常常迎来一大批学生,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穿越三叠纪,探寻喀斯特,把对历史与地质文化的认识,通过指尖化成作品。
小朋友正在体验化石残片采集
其次是到原位馆体验化石残片采集,“游客可在化石挖掘剖面上观察到上亿年前地质演变,不仅能近距离看到菊石、海百合、贝类化石,更能亲手采集化石残片,通过化石上的痕迹感受中生代地球生生不息的演化。这里大部分是分散开的化石残片,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挖出一整块的化石。”解说员黄维维告诉记者。
体验者制作的贵州龙拓印作品 桂松 摄
游客制作的化石模型 田慈航 摄
拓片制作是近期刚推出的体验方式。将化石平放在桌面,用水溶胶在化石表面涂均,在化石表面形成能反映化石纹理的保护薄膜;将蘸有中国画的矿物质染料的拓包,蘸在保护薄膜表面非纹理部分,然后立即用宣纸覆盖在其表面并用拓包轻拓,这样一来矿物质染料涂在保护薄膜上,拓片表面纹理越发清晰,化石的模样也就留在了纸上。“这样的方式既不影响化石表面的纹理,又能对化石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可重复制作化石拓片,复制更清晰,表面更生动。”黄维维介绍到。
王美英:跟恐龙化石作伴的日常
沉睡亿万年的化石由于年代久远,挖掘出来专家还要进行修复工作。首先由专业的修理技工将变形、零散的化石从岩石中剥离出来,传到化石修复专家手中,然后再用空压机、气动笔等设备进行精修,让化石的结构和纹理逐渐清晰,这就是王美英每天的工作。
“你们找王老师?刚还看到她在食堂吃午饭,这会儿就找不到人,我打个电话问问她去哪里了。”接通电话,才知王美英已经跑到了工作室,刚吃完饭马不停蹄的便开始了手中的工作。
王美英正在修复化石 桂松 摄
来到修复室内便看到聚光灯下,王美英通过显微镜,手持一块饼干大小的化石在打磨,笔尖飞速转动,发出轻微的“咝咝”声…随着探针转动,2亿多年前的贵州龙骨骼化石在修复师王美英的手下慢慢显现出来。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王美英,2012年入职后,跟着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聘请过来的日本籍古生物化石修复专家佐藤哲哉学习,“平时我就看着他们修,也有一些专家过来指点,我就在旁边学,自己慢慢琢磨。”
修复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如此,修复师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一旦着手工作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样枯燥的工作王美英已经坚持很多年。
提到孩子,王美英有些许愧疚:“家里两个小孩上小学啦,没有太多时间照顾,都归爷爷奶奶管。这个工作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一小块化石要一个月才能打磨出来,晚上回家才能看看孩子。”王美英的两个儿子就读于乌沙镇中心小学,日常接送等工作都交由父母管。
但当看到自己修复的古化石全都在地质公园内一一呈现,前来游览的旅客看到化石时惊叹、欣喜的表情时,王美英觉得自己付出是有意义的。(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波 田慈航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提供)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周祥霞 文国坤 黄崇星
本期二审:魏浩然
编务终审:杨健萍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http://www.qxnrb.com 官网:http://www.zgqxn.com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qxnw)”。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