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的娘娘庙和火神庙,您还记得吗?
据《绥化县志》记载,在绥化城南门外曾有一座娘娘庙,这是一座从名字上看起来很女性化的庙宇,娘娘庙,一座住着娘娘的庙。这位娘娘是谁?人们何以建庙去纪念她,祈求她的保佑。每年到了四月十八日,“男女老幼齐来烧香,车马云集,相习成风。”相信这定是一位神通广大、美丽无比的娘娘,令人们无限崇敬的娘娘,否则人们何以踊跃而来?何以相习成风?
男女老幼齐来烧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共同的信仰,没有了性别的歧视,更不分老幼,都可在娘娘前祈祷。心愿各有差别,却总是“术业有专攻”,娘娘总归要专司其职,何以能够满足这么多人的心愿?让我们穿越历史,去看、去感受先人们的生活,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民革绥化市委副主委韩鹏宇是位清史研究专家,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他向还原了关于绥化娘娘庙和火神庙的一些情况。
韩鹏宇说,绥化原本为莽原,林草繁茂,罕有人迹。流民来此后,大面积土地得到开发,土地很快成为流民赖以生存的基石。谁拥有土地,哪怕是给别人“扛活”,只要能够从土地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粮食,便会对脚下的土地心生情感,同时也有了归属感,哪怕这感觉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对于闯关东来此的流民来说,却是一种动力。
土地,祖先们视它为生命,那源自于对生命的尊敬和恐惧,源自于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土地就像母亲,以它无私的奉献养育着人们,使他们的家得以在其上落脚,每一天的日子也因为有了它而有了崭新的开始。所以,土地,母亲,母亲,土地,对它们的情感不能分割,也无法分割。这或许就是娘娘庙之所以鼎盛的一个最原始的动因吧——一个女人的庙宇,寄托了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恩。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男人们扛起锄头,离开了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日落的时候,女人们做好了饭菜,盼着男人回来。男人们是当之无愧的一家之主,靠着他们的身板支撑起家业。每当男人们躬身在土地上劳作的时候,远望过去,他们就像是一座座活生生的雕塑,主题是关于日子,关于生活,关于奋斗,关于明天。所以,在女人们的眼里,他们看到了男人们的美,感受到了男人们因热爱土地而溢于言表的热烈的爱,那爱像阳光,温暖着女人们的心灵。女人们也由此在心里有了一份期盼,那就是为了家和男人,多生些孩子,多生几个男孩。这或许就是娘娘庙之所以鼎盛的另一个原因吧——一个女人的庙宇,寄托了女人们对男人们的情怀。
韩鹏宇说,那时候,北团林子只有锦和盛药铺,药铺里坐着一个会号脉的坐堂先生,乡镇的接生婆往来在各乡镇间,城里但凡能够读懂些《黄帝内经》的,危急的时候也可做大夫。但无论如何,那时候人们生病,找大夫看病,并得到及时医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女人难产的、新生孩子起水痘的、成年人起攻心翻的等等这些病常常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药铺的药总是贵的,偏方就自然在民间流行起来,偏方倘若哪一天真的治好了病,就会立刻一传十,十传百,成为灵丹妙药,而被人们所追捧。但这种治病的偏方常常可遇而不可求,结果却是女人死于难产,新生的孩子没过百天,攻心翻起红线追到病人的心脏追了命了。这或许就是娘娘庙之所以鼎盛的又一个原因吧——一个女人的庙宇,承载着保佑着人们身体健康的愿望。
于是,到了农历四月十八“娘娘”的圣诞,全城上下,无论男女老少,三两成群,结伴上娘娘庙,赶庙会。庙会上,有人搭台唱戏,有人耍猴变戏法,有人趁机兜售黄纸、香火,有人卖着鸡毛掸子,就连锔盆锔碗的,甚至剃头匠、磨菜刀的也都挑着担来凑热闹了。人们拥挤着出了南城门,在娘娘庙门口排着长队等候入庙进香。
每一座大殿内都有尼姑在神像两侧而立,口中念念有词,均入了无人之境。在蒲团上叩首的人们口中亦念念有词,求生子、佑平安、保健康,甚至求发财,一个又一个的心愿在大殿内诞生,愿力相随,许愿的人们离开了,带着不舍。临走时,求子的,捐了钱,带走了泥娃娃,生下男孩后,会回来还愿的。求男人的,若找到了相好了,一并都来还愿,也请神仙做个见证。求健康的,若是病人病情好转,定会高高兴兴地来,多烧几组香,若是病情严重了,也仍是会来烧香,心里埋怨着自己心不够诚,求神仙原谅。求富贵的,倘若哪一天,粮食丰收了,或是东家多给了几斤粮,他们定会来谢恩,感激神仙的保佑。娘娘庙,从清朝到民国末期,一直香火鼎盛,实为绥化一景。
再说说火神庙。火,在人心中总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这力量能够摧毁一切,从人到物,遭遇大火,必被焚毁。而火又同时滋养着人们,从钻木取火到炉膛烧火,火给人们带来熟的食物,带来温暖,温暖对于格外寒冷的东北而言,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北团林子时期,为绥化较早的开发时期,夏季蚊蚋叮咬,冬季寒冷如冰,其间又常有野兽出没,没有火,不远千里来此冒险的人们是无论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所以,火帮助了绥化人战天斗地,同自然抗争,给了我们祖先信心和力量。
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多,北团林子的房子也多了起来,也就有了人们因为防火不慎,土木搭建的窝棚和泥草房被焚毁的事件。于是,在人们心中,一方面感恩于火,一方面又十分敬畏它,它高兴时可以给你温暖,它生气时,可以让温度过高焚毁一切。人们自然把火奉若神明,不敢放肆。也由此,心生祭拜供奉的念头,后来,终于有一天在某位道士的点化之下,人们自发捐助,祈求平安,开始捐建火神庙。
据《绥化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年,在绥化县西三道街建有一座火神庙。经探访高龄老人得知,实际上城里火神庙建立的时间远比这个早,预计火神庙建立的时间应在绥化建厅时就已建立。看其他地市的火神庙,可发现一个共性的特点,那就是建立火神庙之时正值该地域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之时,这自然也是人口快速增加之时。按此特点,北团林子建厅之时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弥漫的历史硝烟难以令我们准确地推定火神庙初建的时间,但我们仍可透过那硝烟,隐约看到些火神庙的端倪。
火神庙,正殿一座,上覆有彩色的琉璃瓦,殿内,火德真君神像威武站立,一身将军的装束,足登云靴,身披盔甲,手执宝剑,红脸,怒眉,第三只眼十分醒目。身边左右两侧各站有一位侍者,士兵装束,与真君相比,个头矮了不少,白脸,文净,很像童男童女,各执有法器,一个为乾坤圈,一个为火葫芦。
庙内住有一位道长和几位道士,道长常被人们称为“火居道长”。每年到了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火神庙的火居道长便遣道士挨家挨户发帖子,邀请他们第二天到火神庙参加庙会。因为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的圣诞日,按照惯例,火居道长要亲自到绥化厅衙来请通判老爷。第二天,庙会开始,通判老爷带领官员们先行祭拜,百姓从庙内排到庙外,大人带着小孩,卖各种杂货的也挤在人群里,好不热闹。祭拜火神,俨然成为节日,满城百姓得以共庆。
后来,火神庙文革时期被毁,距离我们最近的光绪二十年的那座火神庙,也没能留存下一件遗物。只有县志里有两行不足五十个字的简介,还能够证明它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这仿佛是一场冥冥之中神秘的大火,烧尽了它,风一吹,遂消失在历史的和河里。
作者/来源:绥化趣闻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