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se.ac.uk/resources/calendar2020-2021/courseGuides/AN/2020_AN447.htm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
课程介绍
第一篇:任课教师及课程内容简介
文 / Andy
01 AN447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
这次笔者将要介绍的课程为LSE人类学系开设的课程“AN447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比较视野下的中国)”
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一种,能够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放到一个框架中去的能力。在这种框架之下,学生应该可以将其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作为案例,来与中国比较、对照。
主要主题包括了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前者涉及中国的帝国官僚系统、中国宗教、大分流辩论等主题,后者涉及城市生活、家庭、法治、抗争政治等。学生们可以将他们已经学会的理论方法带到课程中来,并且将在课程中不断深入学习理论方法。学生们被期待着去展示和解释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框架,并且被期待着去倾听别人的方法和学科视角。
本课程是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硕士)课程的必修课。此外,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人类学与发展管理硕士), MSc International and Asian history (国际史和东亚史硕士), MSc Social Anthropology (社会人类学硕士) 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们课。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审批后,可以选择这门课。该课程能容纳的学生名额有限,“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硕士”专业的学生有优先选课权。
该课程官网链接:
1. Hans Steinmuller
Hans Steinmüller博士在湖北和中缅边境的佤山做了很长时间的田野工作。在湖北,他探索了生活世界、工作世界、仪式、和农村发展方面发生的变化。本土实践和官方话语之间的张力是他第一本专著”Communities of Complicity”的主题。他对于犬儒主义、讽刺、正义这些概念在中国政治中的意思感兴趣。他是MSc programme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硕士的项目负责任,并且是Social Analysis杂志的编辑。他主要的研究专长是:中国研究、政治与经济人类学、道德与伦理、讽刺、仪式、赌博。
个人链接:
https://www.lse.ac.uk/anthropology/people/hans-steinmueller
代表作:
Steinmüller, Hans. Communities of complicity: everyday ethics in rural China. Vol. 10. Berghahn Books, 2013.
2. William Matthews
William的研究涉及认知和宇宙论信仰,他主要的民族志工作地点是中国。他主要的理论兴趣是去理解,在宇宙论信仰如何被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传播的层面上,宇宙论和个人认知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牵制。具体而言,他以人类学方式研究易经和占卜。
个人链接:
https://www.lse.ac.uk/anthropology/people/william-matthews
代表作:
Matthews, William. "Ont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mology as a mode of identification."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7.1 (2017): 265-285.
3. Stephan Feuchtwang
Stephan Feuchtwang教授的中文名是王斯福,他是人类学系的荣誉教授。他从1966年开始在台湾和中国大陆从事民间宗教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从那时起发表了很多关于克里斯马、空间、庙宇、节庆、市民社会的论文。最近,他正在从事一个比较文明和帝国的项目。他的研究专长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德国、中国民间宗教、生命故事、家庭传说、对灾难性损失的回应、比较文明和帝国。
个人链接:
https://www.lse.ac.uk/anthropology/people/stephan-feuchtwang
代表作:
Feuchtwang, Stephan.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the imperial metaphor. Routledge, 2003.
03
第一学期上15小时的Lecture(教师授课)和10小时的Seminar(讨论课);第二学期上15小时的Lecture(教师授课)和10小时的Seminar(讨论课);第三学期上1小时30分钟的Lecture(教师授课)和1小时的Seminar(讨论课)。今年,这些课都将会是网课。以上所列举的时间,是预估的最少授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第六周,本课程会分别安排一个阅读周reading week(阅读周)。
从第二周开始,那些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专业的硕士生(不包括选了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课程但不是该硕士专业的学生),就要参加以3-5人为一个小组的指导课(tutorial)。这种课两周开一次。学生参加这些指导课,要递交两篇课程论文(essay), 一篇在第一学期递交,一篇在第二学期递交。每篇都不超过1500字。这两篇课程论文的分数,不计入最终总成绩。参与讨论课(Seminar)、指导课(tutorial), 还有撰写课程论文,这三者是学生从教授、同学的反馈中学到东西的最重要的方式。
04
第一学期
第一周:比较视野的中国研究导论;
第二周:帝制中国官僚制度;
第三周:大传统和小传统;
第四周:长期政治-经济史的比较;
第五周:经济与人口比较;
(第六周是阅读周)
第七周:中国宗教;
第八周: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
第九周:革命与毛泽东思想;
第十周:社会主义;
第十一周:改革开放
第二学期
第一周:农村;
第二周:城市;
第三周:家庭与性别;
第四周:学校与意识形态;
第五周:消费主义;
(第六周是阅读周)
第七周:市民社会;
第八周:财产权;
第九周:法治;
第十周:民主与制度革新;
第十一周:跨国视野下的中国;
05
1.教材
Stephan Feuchtwang and Hans Steinmüller 2017.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2.其他书目
Candea, Matei 2019. Comparison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i Xiaotong 1992 [1948].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A Translation of Fei Xiaotong’s Xiangtu Zhongguo,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transl. Gary Hamilton and Wang Zhe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ody, Jack 2006. The theft of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rison, Henrietta 2001. China (Inventing the Nation). London: Arnold.
Sudipta Kaviraj and Sunil Khilnani 2001. Civil Society: history and Possibili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ckman, Norman 2001. Understanding Chinese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Spence, Jonathan D. 1991.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Norton.
Weber, Max 1951.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ransl. Hans H. Gert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Yan Yunxiang 2003.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arrow, Peter Gue 2005.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06
伦敦政经济学院(LSE)的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这门课程,由人类学系开设。这是一个独特、有趣的现象。一般而言,这类关注中国的“区域研究”课程往往由东亚/亚洲研究系(Asian Studies/East Asian Studies)或者东亚/中国研究中心开设(比如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就是由东亚系来开设这类课程,详情请点击链接查看:英国东亚研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台湾地区研究和亚洲研究硕士)。除了LSE外,其他学校的人类学系很少开设这种关注中国的区域研究的课程。为何LSE独树一帜,在人类学系开设中国研究课程?
这是因为,LSE的人类学系有着深厚的研究中国的传统、培养了大量关注中国的学者。这之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费孝通了。费孝通在1936年负笈英伦,在LSE师从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博士学位。这之后,LSE的人类学系又培养了大量的研究中国的学者。比如本课程的负责人Stephan Feuchtwang就是由LSE培养的博士。该课程的另一位负责人Hans Steinmuller、LSE人类学系的教师Andrea Pia,还有目前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职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教授,他们都关注中国,并且曾于LSE在Stephan Feuchtwang指导下读博。
在笔者看来,因为该门课程是一门导论课,所以可以说,对于用人文社会诸学科(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理解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考虑需选择该课程。但实际上,从任课教师的角度看,这门课程有着鲜明的人类学特性。因此它格外适合那些希望以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的学生。
具体而言,考虑到本课程三位授课学者Stephan Feuchtwang,Hans Steinmuller与William Matthews的研究兴趣,对以人类学路径研究中国民间宗教、中国政治等议题的学生可能会格外容易从该门课程中受益。
下一篇推送,笔者将分析该课程的教材,由Stephan Feuchtwang和Hans Steinmüller撰写的“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分析,可以更清晰的阐明这门课程的调性与整体逻辑。
专栏文章说明
本文是留公子专栏关于东亚研究之中国研究专业深析文章的第二篇,旨在为大家介绍,欧洲顶尖的伦敦政经学院的中国研究相关硕士项目。今后,本号该系列文章还将推出包括牛津、剑桥、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的中国研究专业分析,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