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挤破头都想要买到的学区房,还是需要完全准备才能胜出的入学面试,体制内和国际化道路的家长,无一不想让孩子进好学校。 然而,到底什么是好学校? 体制内公立学校和国际化私立学校的评判标准是否一样? 择校难的家长如何练就火眼晶晶? 一篇文章说清楚。
作者:mikizhou
本文原文来自: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又是一年升学季,家长群里热闹非凡,一天不扫群,五百条留言刷屏而过。
都是为孩子操碎了心的爹妈。
中招牛娃爹妈群里,天天有人撒红包。这就是属于家里小孩已经成功上岸,和一众名校签了“死签”的。
其他家长一边抢红包一边羡慕啊,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多厉害,自己这还焦灼地等志愿校的回信儿,人家就已经被学校相了去,让父母心里的大石头落地。
“死签”不好听,却是北京家长翘首以盼的东西。优质中学为了保障自己在江湖里的竞争力,会提前把本校顶尖的小孩签约录取掉,就不怕在中招的大池子里拼运气,被别的学校半路截胡,这是锁定优秀生源的一种手段。
而且,这一部分尖子生默默消耗了一部分学校的中招名额,导致学校招生人数减少,这竞争一激烈,招生分数线就上去了。
分数线一上去,家长就觉得这学校厉害啊!牛娃拼命往学校送,越送越牛,就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循环,强校愈强,拉开距离。
没有家长不想自己的娃进好学校,但到底什么是好学校?
公立牛看学生
北京公立牛是公认的,但毕竟六小强学位再多,也容纳不了所有的娃。
平均分不高的也不代表学校水平很水,因为小升初划片,大部分生源是不能挑选的。所以再好的学校,再硬的教学质量,这命中几个成绩差的,一下就被拉下了分数的水平线。
徘徊在炸校和牛校之间,看分数看不出学校的门道,也看不出老师的水平。只能看出,学校运气一般,生源水平的参差感。
学校为了保江湖地位,也绞尽脑汁想办法提高自己平均分。
有的考前开始给学生分流,直接送去中职中专,不参加中考就不影响学校的分,还有劝退成绩差的、迁移学籍各种招,搞得外表很光鲜,排名挺高,让不明就里的家长恨不得削尖了脑袋往学校里送啊。
但实际上,教育的水准可能就那么回事儿。冲着名校花上千万买了房,发现是英文不如双语,数学没什么优势,甚至连语文都学得稀松。
心里难免泛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所以,公立牛校不看平均分,要看就看最高分。
高分代表什么?代表这里的学生质量高。就像人大附中清北生全国第一,这个牛娃荟萃的学校,门口随机访问都能流利的英文章口就来,还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就是因为学神堆里养成,很知道这个世界的深浅。
北京小孩刷竞赛拼简历热衷六小强,原因主要有俩:
一是自己优秀的一个标志,毕竟最厉害的娃都会打超级中学的标签,被认证一把;
二是牛娃云集学习气氛确实好。气氛好了,自己也落不下。就好比人在高铁上,坐的哪怕是最慢的高铁,也不是绿皮车能比的。
有个人大附的老师跟我说,自己的女儿是一种特别平和的性格,所以在哪里读书都是中不溜,上打工子弟学校读不到冒尖,读人大附也读不成垫底。所以只要她读一个靠谱的学校,那就能跟上牛娃的脚步。
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没有进清华北大,一个自己满意的学校专业还是保住的。
很多国际学校的小孩,读到高中的时候,自己就转回公立名校读国际部,图的就是竞争激烈,有个学习的氛围。跟上需要拼尽全力,但优秀的小孩还是宁愿在这个环境里做个学渣,一个天天都能看见进步的学渣。
私立牛看学校
私立择校,不看生源。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看顶尖的学生水平。
口碑再一般的学校,每年也会送出几个不错的学生,上岸美国藤校和英国牛剑。
这是学校的招牌,从各处找来能撑住场面的小孩。
但这不代表生源平均水平,因为分母乌泱泱占了大多数,也不代表师资水平很高,私立和国际学校的小孩牛,那只能代表人家家庭牛。
这很容易理解。申请海外大学拿录取,看的分数更看你的文书,文书里面的阅历:11岁爬珠峰,13岁去加勒比考古,这闪闪亮的东西,是学校能给的了的吗?
都是家庭资源和钱砸出来的。
是,每年藤校放榜,有些学校成绩挺好,但被藤校录的几个娃之后呢?一个学校的孩子都好像被沉默了,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对不对?
而且,一个优秀的娃拿到7、8个offer在机构和学校的榜单里就是7、8个娃,他的申请成绩是被复算的,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你会发现,每年录取成绩琳琅满目,机构和学校成绩爆表,但最后藤校发布出来的,经常是“国内唯一”或“寥寥可数”,这就属于各路大神各显神通。
私立教育目前是自由选择,再加上学校录取人数有限,一个班级也就20多个人,面试可以层层筛选(不筛选生源的学校口碑常年低迷),能进一所学校的小孩水平相距不会那么远(英文不好还有专项英文补习课),所以最后拿出的平均分,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什么学校师资、教学水平、生源质量,谁拿得出学术成绩谁就能有话语权。
而且,走国际教育方向的家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还没想好未来是不是出国,只图低龄段教育能够国际化。想要在国内考得好,对国际化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术媲美公立,至少中上水平。
逼得国际学校现在都在做课程的本土化改造。直接拿一套海外的课程用不成了,还要增加阅读、语文、数学课…市场需求在私立学校不断自我突破。
自深中公开秀招聘,老师这个职业都开始内卷,大面积都是博士,来自五湖四海。不是名校毕业的,都不吃香了,因为人家笼络的是海外的耶鲁,内地的中科院博士,个个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多才多艺,都是跨界的人才。
我有个做国际教育的朋友说,自己要不是早入行,估计国际学校的门槛都太高,都没机会摸着了。
择校永远是个问题
择校永远是个难题,因为家长总是希望好中更好。
之前我认识一个妈妈,她住朝阳区双草地芳草地,也是别人挤破头都想进的学校。但是她不大满意,就想搬到西城读实验。
读了实验又不是很满意,觉得语文数学还行,英语需要自己抓。真是一个鸡血的妈。自己一路优秀,是很难接受自己为小孩铺的路不够优秀的。
还有一个家长,在昌平区读书。他对教育也没有什么太高的要求,但是对学校依然不满意,因为他喜欢打乒乓球,他娃儿上的小学的隔壁就是个乒乓球强校。但是一墙之隔,划片儿就没有划进那个学校,这是他一直的遗憾。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学校,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我们始终在权衡和取舍。
就比如拿去海南上学这件事来说,目前岛上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正在发生着变化:顶尖的学校一骑绝尘,从教育理念到师资,都在颠覆传统,环境舒适硬件强,让人向往。
但是,家长要知道,对一个孩子而言,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还有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甚至社会教育。学校的教育再好,还是需要父母深度参与、丰富社会资源的补充(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如果没有,就看你是不是在意这些,就要权衡和取舍。
况且,现在到海南读书,有的学校是要求学籍转入海南的,这也是个门槛,需要你对自己的选择足够认同,足够坚持。
所以,理性择校,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也看得见自己会失去什么,就不至于搬家舍业折腾个天翻地覆之后,再追悔莫及。
毕竟,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