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视频
6月4日晚,中央芭蕾舞团创排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与观众见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色娘子军”回到了故乡。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专访了吴琼花的第三代扮演者、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请她讲述属于琼花的红色故事。
故事开始于1992年的5月23日。那一天,冯英接过属于吴琼花的那件红衣服,在聚光灯下,成为《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第三代琼花。
她舒展身体,表演“常青指路”;纵身一跃,完成“倒踢紫金冠”。当“娘子军连歌”响彻剧场,《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时隔17年重新上演,台上台下,泪水凝聚。
演出结束,冯英听到了观众的评价:“《红色娘子军》还是这么激动人心,只不过这个琼花的脸太瘦了,不太像琼花。”
完成演出的喜悦瞬间被失落感冲淡。冯英仿佛成了雨夜中的琼花,茫然无措,路在何方?寻路,对于冯英,既是探索艺术,也是在舞台之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琼花。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 李庆芳 蒙美顺/图
在北京中央芭蕾舞团历史展览馆里,冯英介绍几代琼花演出场景。
芭蕾选择了她
在中央芭蕾舞团四楼的展览室里,关于《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内容占据了4块展板。角落里那件破旧的红色舞服,属于参军之前的吴琼花。
“琼花就是穿着这件红衣服,完成了‘常青指路’,找到娘子军连。”如今已是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的冯英,对《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然而半个多世纪前,初与《红色娘子军》结缘的冯英,却不知何为芭蕾。
1967年,只有七八岁的冯英,第一次观看《红色娘子军》电影。她被琼花的英姿飒爽所打动,至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那时的冯英还看不懂。
1973年5月,北京舞蹈学校到哈尔滨招生,一位老师走进了冯英的教室。同学们轮流上台面试,身材挺拔的冯英,最终拿到了录取通知书。那时,冯英刚从吉林回到哈尔滨,还没来得及落户,更没时间问清楚什么是芭蕾,马上就得赶往北京。
直到多年后亲自参与招生工作,冯英才知道,那时的自己只是一名备取生,是芭蕾选择了她。
“我的身体条件不算最好,并不是当时的正选。”冯英说,尤其是她先天不足的脚背,并不能像优秀的同学那样鼓成一个小弓,美感饱满。
芭蕾是足尖上的艺术,双脚要能“说话”。冯英不愿屈于天赋,她选择加练,“别人练十次,我练一百次。”冯英的这种不服输,在老师们眼中,像极了不畏困苦的琼花。
当《红色娘子军》成为同学们的实习剧目,冯英参演过多次。当剧情在一次次演绎中烂熟于心,“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也渐渐刻在她的心底。
“娘子军战士愿意付出生命,只为人民求解放。那时我们才明白,演的是这样一群女性。”冯英说,她手中的道具枪,仿佛不再是道具,每一次腾空大跳,也仿佛在与娘子军战士一起冲向敌人。
1992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时隔17年再次与观众见面。已经成为中央芭蕾舞团骨干演员的冯英,接过了那件红衣服。
“芭蕾选择了我,我选择成为琼花。”冯英说,当大幕拉开,灯光打亮,身着红衣的她,绷直足尖。她在敌人间旋转,踢倒团丁头目“老四”,跃出“南霸天”的土牢。新的人生,在等待着她。
角色也是活生生的人
成为娘子军战士的琼花,在困难中历经思想转变,终于和战友们一起打倒“南霸天”;成为琼花的冯英,也在遭遇自己的困难。
冯英很清楚,她与琼花的传统形象有多大的差别。
“尤其是我的脸庞,比较消瘦,当暗光打下来,脸颊仿佛凹下去。”冯英说,为了让脸型更加饱满,她去医院做了牙托。
第一次登台饰演琼花时,冯英很紧张,不停地调整系在腰间的道具服皮带。
她的道具手枪塞在皮带内侧,可是道具皮带的弹性不足,彩排时,她的道具手枪被其他演员不小心踢了出来。
“战士怎么能掉枪?”导演的一句话,让冯英紧张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次上台前,都得反复绑紧皮带,生怕手枪再次掉出来。
然而,当冯英作为第三代琼花站上舞台,好评之余,观众们依然感觉有些陌生。而冯英自己,也仿佛雨夜里的琼花,在椰林里艰难地寻找方向。
琼花是什么样子?冯英反复问自己。琼花是多位娘子军连战士的艺术融合,是朴素的革命者、英姿飒爽的女战士,“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普通的少女。”
会冲动、会犯错,也有柔软的一面,在参军时,琼花也曾向战友们悲伤地诉苦。“和每一位年轻人一样,在坚强与失落之间,有着很多面。”无数个夜里,冯英反复琢磨琼花的故事。
琼花也逐渐从剧本里走出来,成为更具时代感的活生生的人。“我饰演琼花时,已经是90年代,距离《红色娘子军》首演过去了20多年。”冯英说,这期间,审美在变、时代在变,琼花也需要细微的改变。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第一场的雨夜,让琼花实现蜕变,也让冯英得到转变。
被打得遍体鳞伤的“琼花”,四顾茫然,眼前是茫茫椰林、凄凄黑夜,依然咬牙爬出椰林。“我加入几个动作,看到远处一线光明,琼花没有力气,但是爬也要爬出椰林。”冯英说,为琼花赋予更多人性,让曾经不像琼花的她,终于得到观众的认可,把她誉为“最全面的琼花”。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还会发光
在《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第五场戏里,琼花为受伤的小战士进行包扎。芭蕾舞节奏轻快,足尖就像缝纫机上飞速穿插的针,冯英必须迅速拿出纱布,包扎之后既快又稳地把纱布折叠,放回包里。
简单的动作,却必须与音乐、节奏配合得分毫不差。舞蹈所讲述的故事,则是娘子军战士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
2009年,冯英成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2014年1月,她带领演员们再次来到海南,在海口和琼海为观众们演出《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那年一月的万泉河边,气温很低,飘着细雨。年轻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后台互相抱着取暖。细雨打湿了临时舞台的地布,饰演“常青”的演员好几次滑倒在舞台上。
冯英看在眼里,有些心疼。转头一看,台下的观众披着雨衣,聚精会神看向舞台,一位观众都没走。
有人问过冯英:距离当年的娘子军连成立已经90年,《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也已经诞生半个多世纪,时代变了,“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还会发光吗?
冯英笑着点点头:“一定还在发光。”
2014年9月23日,《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50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6000多名观众座无虚席。当“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响起,全场观众跟着合唱;当白淑湘、薛菁华、冯英、李宁、张剑等五代琼花一齐出现在舞台上,全场掌声雷动。
此时,最后一位在世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已经离世半年多,在她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冯英看望了她。那天的卢业香,紧紧握住冯英的双手,一直在说话。
冯英听不懂海南话,只能从卢业香的眼神里看出,卢业香很高兴,就像在说:“大家没有忘记我们。”
眼前的老人,那么平凡亲切。冯英终于找到了心目中的“琼花”——那是属于中国女性的一个符号,坚强、无畏、仁爱,只要这些品质不消失,人们对于红色娘子军的记忆就不会消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