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作为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除了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相伴。
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孔子被人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早在2500年前,孔子打破官僚体系,大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进步主张,让穷苦的孩子也能上学,从而改变命运。他差不多有50年时间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无论在当时或后世,都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
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诲人不倦”。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也不忘记与随从的弟子讲学论政。有一次,他在陈国到楚国的途中,被乱兵整整包围了七天时间,有些学生饿得站都站不起来了,他还是照常坚持讲学。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把大量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圆满完成授业任务,必须精通自己所传授的学科知识。孔子是一位多才多艺、文化知识丰富、艺术修养高深的教师,不仅对中国古代典籍有很高的造诣,对音乐、射、御也有一定的修养。他研究、整理、编撰了《诗》《书》《春秋》等中华古代文献,作为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孔子一生都把满腔热情倾注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以认真严肃、踏实负责的教学态度,百折不挠地去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他称得上是教师的楷模。
在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上,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充满很高的教育智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贯通,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的智慧贡献。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习,是学和思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学了不去思考,就只会落得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结局。思考不落在学习上,那就是空想、做白日梦。因此,只有学和思相结合才会有收获。
孔子非常善于启发诱导。有一次他跟学生子贡聊天,子贡请教孔子:“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却能安贫乐道,纵然富有却能谦虚好学呢。”子贡又问:“是不是像《诗经》上说的要像对待玉石一样,去雕琢它?”孔子称赞说:“子贡现在不错了啊,告诉你有关贫穷的道理,你能想到诗经,说明你会思考了,会举一反三了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经过苦思冥想后再去开导他,只有在他想说而说不出来时,再去启发他。循循善诱、启发诱导重点就在学生的思和想上,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目的也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融合。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需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能够有所创造和发挥,这样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老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智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正如每个人的力气大小有不同一样。
在孔子三千多个学生中,有的在德行上优秀,比如颜渊;有的政治上有作为,比如冉有、季路;有的擅长言语,演讲了不得,比如宰我、子贡;有的在文学上有成就,比如子游、子夏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孔子能因材施教的结果。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突出成就,对当今教育仍有积极指导意义。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个性和才能也有所不同,使学生的特殊专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循循善诱、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等都是孔子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智慧,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成为世界上一笔珍贵的教学遗产。
做一个智慧型老师,需要老师拥有良好阳光心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童心,一颗纯朴的博爱心。
教育呼唤智慧,智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拥有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心怀梦想,汲取前人的经验,日积月累,就能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