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迎来了战后复苏,经济增长较快,英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英国的股市表现,更能体现复苏的势头。整个50年代,英国股市股指上涨幅度超过150%,仅用短短10年时间,就达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半个世纪的上涨幅度。这轮牛市的主要动力一部分来源于产业顺利升级,50年代初,英国产业开始向重工业转型,投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复苏最根本的源泉,内需得到提振的同时上市企业盈利增多;另一部分来源于汇率优势,货币政策上,英镑再一次贬值,帮助英国平衡了进出口贸易,在货币贬值带来的价格优势下,英国工业品重新打入世界市场。
1948年,随着马歇尔计划推出,美国在资金上给予英国很多帮助,成为英国工业转型道路的起点。 虽然从欧洲战火平息之日算起,时间已经过去3年,1948年的英国依然挣扎在战后重建的泥潭中。 因为不是主战场,英国的基础设施受损情况没有德、法那么严重,工业生产能力尚存。 但二战中英国向美国大量举债,加剧了一战后就存在的财政困境。 1947年,英国政府杠杆率高达237%,财政收入大半需要用来还债,根本无力推动产业投资和转型。 为了严控国内消费,将更多的商品用于出口换汇和还债,英国的物资配给制度甚至持续到1954年才完全废除。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极大地缓解了英国政府的债务负担,计划中英国成为受援助最多的国家,3年内实际接受援助33亿美元,约占本国GDP的10%。 卸下了债务的担子,政府才开始指导和参与产业投资。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工业技术上为英国补了一课,美国的技术支援不但缩小了美英间的生产力差距,更让英国站上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前沿阵地。
计划实行期间,上万名欧洲企业家与技术专家前往美国的工厂、农庄参观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形式。 同时,美国派出咨询顾问在欧洲的工厂实地作业,分析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手把手”教学解决方案。 在美国的技术指导下,英国的工业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转型投资的方向更加清晰了。 有
了资金和技术的储备,50年代的英国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固定资产投资一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低迷,连续10年高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从1949年的10%上升至1960年的超过17%。 由于化工、钢铁、电力等污染大户增产过快,环保问题没有得到重视,50年代伦敦开始出现雾霾天气,空气污染最严重时,几天内就导致约4000人死亡,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大举押注重工业的历史。 旺盛的投资提振了中上游建筑材料和设备需求,已经初具规模的上市工业企业在这场转型重工业的道路中直接受益。
1949年英镑大幅贬值,也帮助英国工业品守住了国内市场,并重新打入海外市场。 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已经由战前的“英镑-美元”二元制浮动汇率体系,转变为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英镑在内的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㊃,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美国则因为坐拥世界上2/3的黄金储备,有能力使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 同时,1931年英国取消金本位后成立的英镑同盟仍然存在,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旧时大英殖民地仍然坚持持有英镑作为外汇储备,将本国货币与英镑挂钩。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时,“英镑-美元”的汇率被定为1英镑兑4.03美元。 然而随着战后印度等殖民统治地区相继独立,英国基于殖民体系的产业结构不再具有竞争力,英国商品也无法出口到世界市场并赚取外汇盈余。 但同时英国又有非常大的战争债务偿还压力,本国黄金和美元储备见底,无力再支撑英镑价值。 形势所迫,英国决定让本国货币一次性贬值30%,即1英镑兑2.80美元。 这一决定得到了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同意,并于1949年9月18日正式生效。 同时,英镑区内其他国家货币同英镑一起贬值。
本次货币贬值的效果和1931年英国脱离金本位时非常类似。 首先,英镑区内的进口商品变得更昂贵了,民众和工厂更少地消费外国商品,区内的市场空间更多地留给本土和英国产商品。 其次,英国商品出口也变得更有竞争力,不但英国加工制造的部分成本下降,连同从英镑区国家进口的原材料部分成本也有所下降。 货币贬值对英国出口的促进作用是立竿见影的,1949—1951年,英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的出口分别上升了71%、70%和140%,货物和服务贸易项目账户扭亏为盈。 这一轮商品出口增量主要由重工业贡献,轻工业部门依然保持着萎缩的趋势,像英国同主要的轻工业市场 ——印度的贸易额在这三年间则基本没有改善。
20世纪50年代,在工业投资高增长和货币贬值两大利好因素催化下,英国中游重工业企业股价表现最为优秀。 英国大型化工企业帝国化工与钢铁企业吉凯恩的股价均在50年代翻了两番。 不过,1956年爆发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短暂地打破了英国工业股上升的势头。
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苏伊士运河一直被英、法两大殖民帝国所控制,直到1952年,埃及军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傀儡政权,结束了英国对运河区长达70年的军事占领。 但此时英、法依然保留着苏伊士运河的经济权益。 1956年7月,埃及新政府突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此举激怒了英、法两国。 10月,两国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重新占领了运河区。 英、法殖民主义式的军事行动招致全世界的谴责,美国在金融市场向英国施加压力,不但在外汇市场上抛售英镑,还否决了英国向IMF申请援助的提案。 英镑贬值的压力引发了市场恐慌和资本外逃,危机爆发后,英国股市下跌了10%,并在一年内持续震荡。 最终,英、法屈从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从埃及撤军。 苏伊士运河危机结束后,英国股市也于1958年找回了上升势头。
摘自《股市百年启示录》
编辑:晨晨 媒体合作:010-88379131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财务管理研究
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