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才能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小学的科学课要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进入到科学世界中,并采用相应的科学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认识科学实验的本质,树立科学实验意识。小学生在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对科学现象进行正确认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进行“水的认识”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比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设问:你们有没有对生活中常用到的水进行仔细观察?一般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水?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水的味道?通过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掌握水的性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实验对刚才的结论进行验证。这个时候学生对实验充满了期待,他们想尽快知道答案,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在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知科学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测和假设,进而初步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对问题答案进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里答案是否正确不是最重要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进行“有趣的浮沉现象”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因为能够参与浮沉实验的物体有很多种,除了教师提前准备的实验物体之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带一些可以进行实验的物体。除了物体的选择外,进行浮沉实验的液体也有很多种,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液体进行更换,针对不同情况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然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验证,看一下谁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对于学生实验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做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科学实验的教学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手脑并用,让大脑指导双手去进行实践。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世界进行深度认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在教学“潜望镜的秘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潜望镜进行拆分,研究潜望镜的具体构造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探究,观察完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拆分的先后顺序再将潜望镜安装好。再比如对“植物叶子”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不同的植物,将不同植物的叶子采集过来做成标本,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再比如在进行科学实践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制定调查方案,展开实际的调查研究,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提出有效防止噪音的措施和建议,最后让学生付诸行动,解决校园里的噪音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而且能让学生明白调查数据与解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济阳区济北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1日第7版
作者:何坤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