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11日电(记者张武岳 吴书光)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赵亚杰记得,自己亲手给30多只东方白鹳办了“身份证”——环志。她很欣慰,因为不少有环志的东方白鹳又回到保护区筑巢、繁育。
记者在保护区看到赵亚杰时,她正将厚重的防护衣和雨靴穿好,与同事登上小船开始一天的工作。小船蜿蜒前行,赵亚杰讲解说:“环志就是给雏鸟安装彩环和追踪器,以此获知其迁徙路线及生活习性,为鸟类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黄河入海处,在追踪器的记录和“见证”下,许多候鸟已成为“留鸟”。
穿行在保护区,常能看到电线杆上直径数米的东方白鹳巢。自2002年以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湿地恢复和生态补水工程,并建设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实施东方白鹳繁殖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良好的生存条件为东方白鹳顺利繁殖提供了保障。
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对记者说,东方白鹳2003年开始在保护区筑巢繁殖,截至2020年已累计繁殖雏鸟1954只,今年繁殖的雏鸟数量有望创新高。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智慧的黄河口人民深知:黄河水沙资源是黄河口湿地生存和发育的根本,黄河水沙量是否丰富,决定着河海交锋的胜负,关系着陆与海的此消彼长。
在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黄河汇入渤海,形成独特景观(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02年以来,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以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耿沛华说,黄河水是湿地的“命根子”,水来了,不仅湿地得以恢复,随之而来的还有鱼类和鸟类。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黄河口生态条件的改善:1992年,保护区鸟类有187种,1995年达到265种,2000年283种……截至目前,保护区观测到鸟类370种,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2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二级保护鸟类64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只丹顶鹤在水草间栖息(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根据2015年到2020年的调查,东营市海洋游泳生物增加13种达到69种,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也明显增加。”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生态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刘艳芬说。
保护区之外,东方白鹳也在筑巢。东营市图书馆附近,记者通过望远镜看到大鸟窝里有4只东方白鹳雏鸟正在玩耍。“经过初步调查,今年已有超过70巢东方白鹳在保护区外安家。”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说。
在东营市区北郊,一片70余亩的白鹭园栖息了数千只白鹭。记者看到,这里常年流水的六干渠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水和鱼虾资源,而且树高林深,形成了天然的“鸟类乐园”。
在东营市白鹭园,一只白鹭展翅飞翔(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东营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张月锐讲述了一件“道路让白鹭”的事:“按照原规划,道路本要穿过树林,但当地为保护鸟儿栖息地专门让道路往北拐了弯。”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只丹顶鹤飞越树丛(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如今的东营市区水面遍布,清风湖、秋月湖、悦来湖、天鹅湖等点缀其间。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乔来秋介绍,当地湿地总面积达4567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2018年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人鸟和谐共处的“天堂”。“湿地和鸟类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参与采写:孙晓辉、张昕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