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始建于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开凿和重修,现有窟龛221个,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尤以北朝泥塑最为著名,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附有瑞应寺、舍利塔和馆藏可移动文物1668件,其中珍贵文物共119件,含一级文物19件、二级文物34件,三级文物66件。麦积山石窟自2017年开始由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
近年来,麦积山石窟按照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要求,先后制定了《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办法》《麦积山石窟保护规划》《麦积山石窟管理规划》,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使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日趋科学规范。
一是强化安全保卫方面。通过开展麦积山石窟安防升级改造工程、麦积山石窟消防工程,搭建安防、消防平台,建立全面立体的安防体系,搭建核心区、山体、窟区内部三层防护网,基本实现窟区监控及林权范围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与天水消防支队、麦积区公安分局等建立联动机制,有效保障文物及游客安全。对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夜间巡查制度,确保对窟区及周边安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监控。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坚持系统安全、全员安全理念,有效协同人防、技防、物防力量,通过制度建设和经常性的演练,确保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安全。
二是加强文物保护。自1977年以来,麦积山石窟先后开展了山体加固工程、渗水治理、洞窟壁画保护修缮和栈道安装等重大工程项目,保证了崖体稳定、通行安全,并极大遏制了洞窟塑像壁画病害的发展,改善了洞窟文物保存状况。其中,上世纪80年代麦积山石窟进行的山体加固工程,系统的解决了山体稳定性问题,2000年至今开展的麦积山石窟危岩体加固和渗水治理一期、二期工程,缓解了石窟崖体落石及水害问题。近年来先后启动了麦积山石窟栈道安全性稳定性检测、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旨在更好的保护石窟文物和人员的安全。参照莫高窟经验建立了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并根据麦积山石窟特殊的地理环境、石窟寺类型特点,开展了符合自身遗产性质和特点的监测工作,实施多样化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将技术与人工方法相结合,做好麦积山石窟的系统监测和反应性监测。
三是深化考古与学术研究。麦积山石窟考古肇始于冯国瑞先生1941年考察麦积山石窟,此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考察团与中央考察团于上世纪40-50年代先后考察麦积山石窟,促进了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巨大进步。近年来,先后实施王子洞考古勘察、山顶舍利塔考古发掘及陇东南中小石窟调查等重点考古项目,正在开展《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与《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考古报告》(即《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的编写工作;先后出版《石窟艺术研究》《麦积山石窟文物工作七十年》《麦积山石窟旧影》《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研究》等20余本专著、论文集和图册,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十大美院”以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开展院校合作,促进石窟艺术研究与文化遗产转化发展;成功举办“麦积山雕塑论坛”“丝绸之路论坛:秦州与麦积山”等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不断加强对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挖掘。
四是促进文化弘扬。麦积山石窟自1984年对外开放,特别是2014年申遗成功后,游客参观数量显著增长。近年来,协同当地政府,着重在创建麦积山智慧旅游景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等方向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游客参观满意度。先后参与和举办了“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化特展”、“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等大型展览;充分利用麦积山石窟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积极开展游学、研学和石窟文化教育交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六进”等社教活动,发挥麦积山石窟的文化教育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