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师,其实就是中等师范学校。各地考中师的热潮主要集中在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在当时各地教师严重短缺的背景下,为了尽快补充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中等师范学校,并且,把招生对象直接对准初中毕业生,把各地最优质的初中生集中起来,在中等师范学校统一集中学习师范类的相关课程,缩短教师人才的成长周期,这对当时缓解师资力量紧张的情况,产生了明显效果,为很多地方培养补充了一大批合格的优秀教师。
那时的初中毕业生面临着多种升学选择,可以考中师中专,也可以考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比较热门的也是大家都想考的就是中师中专类的学校,其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今天的211、985大学,就拿中师为例,为了严格把关优质生源,各地只允许应届初中生报考,并且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招生计划,有的乡镇一年就一两个指标,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全乡那么多学习成绩优秀孩子,都去竞争这一两个名额,全校第一名都不一定能够考上,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就像现在很多人的疑问那样,学习成绩如此优异的学生,名副其实的初中学霸,在当时完全可以上高中考大学,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前程,为什么却偏偏选择了一个毕业以后只能当老师的中师学校呢?其原因在今天看来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在八十年代当时的背景下,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现在都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对出身在农村,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深知生活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他们受父辈观念的影响都比较深,都想通过读书学习走出农村,早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当时在初中毕业时就考上中师,就相当于稳稳地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其身份一下子就由农民变成了教师,在经过几年的中师学习以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小学当老师,在父母和老师看来,就是改变了人生,变成了公家人,而如果上高中,将来是否能考上大学还是一个未知数,再说还要经过三年,甚至四年的寒窗苦读,那时的农村孩子家庭条件都不是太好,几年高中学习的学费、生活费有的家庭难以承受,再加上当时很多孩子也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前途还没有完整的概念,最后大部分都是以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为主。
当然,在众多的中师毕业生中,也不乏真心热爱教育崇拜教师的学生,他们的梦想就是想当一名教师,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为自己家乡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在初中毕业时,他们在自己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上高中考取心仪的大学,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中师,并如愿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对自己的教师职业不后悔,他们参加工作以后,既改变了当时的农村教师结构,也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如今,较早的一批中师生已经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他们依然奋战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耕耘、播种、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