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论坛 | 后疫情时代华人华侨的生存与发展——第五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0
分享至

大外交·青年智库

大外交青年原创学术交流与实践服务

Glory Diplomacy

Ny.2021 / No.1312

媒体合作 | 学术原创投稿 | 广告联系

邮箱:fydwjzhuanyong@126.com

编辑 / 小二 审核 / 陈际界

再审 / 王盖盖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后疫情时代华人华侨的生存与发展

——第五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20年12月11日至14日,以“后疫情时代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在丽水学院顺利举行,本次国际论坛以浙江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为指导单位,丽水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丽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青田县人民政府、丽水学院为主办单位,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新加坡华裔馆、欧洲华商商学院、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为协办单位,丽水学院华侨学院为承办单位。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之下,此次国际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分6大专题9个场次进行研讨。近140多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国的学者、侨务工作者和华侨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疫情挑战、共商应对之策、共谋发展新路。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等20多家研究机构、个人发来贺信预祝丽水学院华侨学院成立十周年和第五届国际移民暨海外华人丽水论坛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国际背景之下,对后疫情时代华侨华人更好地求生存、谋发展建言献策。此次论坛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内容涉及“海外华人抗疫与后疫情时代海外华人走出困境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华语文学、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与侨乡文化研究”“地区国别华侨华人历史、政治、经济研究”“侨务资源、侨务政策与侨务工作研究”六个专题。

论坛上交流的论文都是专家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侨界学者就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新路进行探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陈奉林教授介绍了丽水学院华侨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李其荣团队的新著《华侨华人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研究》;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赵健副主任受邀作了《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主旨报告;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教授金珠雅和新西兰梅西大学高级讲师刘良妮分别作了《华侨华人生存与发展视角下的华文教育——以马来西亚为例》《中国新移民对新西兰应对新冠肺炎威胁的措施的回应——义务与污名化》为主题的报告。最后赵健副主任总结:丽水学院华侨学院成立至今,在华人华侨研究以及服务地方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形成了“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华侨丽水论坛”这一品牌。

一、海外华人抗疫与后疫情时代海外华人走出困境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海外华侨华人面临多重危机。海外华人面对困境如何应对挑战,值得深思。广东警官学院兼职教授荆长岭在《严防外疫之差序化入境隔离政策及实施机制构建——由华侨回国隔离“一刀切”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境外人员入境集中隔离“一刀切”趋向,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困境,由此建设以入境隔离政策决策理性化、低成本化、实效化为特点的差序化入境隔离政策及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嘉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重嵌入性与危机应对——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加拿大萨斯卡通市华人杂货店的考察》一文,在对华人杂货店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族裔经济对于多元文化社会中少数族裔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影响,它可以使少数族裔借助本族裔的社群网络获得生存机会乃至不错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会因为网络的高同质性使其面临“系统性”风险。

浙江省侨联副主席白宁的《移民与健康的全球治理研究》从移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分析移民健康在地域、时空的差异,并提出了全球治理研究的政策建议。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卡罗莱纳亚洲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蕊在《美国疫情入境防控政策回顾与比较——兼论2020年美国对中“旅行禁令》中结合美国2000年以来数次全球疫情入境防控情况,得出启示:在人员高度全球流动的今天,一个国家在疫情中的激增应对能力,不仅表现在国内医疗方面,还体现在对外来人员入境防控上;入境防控时应注意到措施的多样化,入境直接防控、入境间接防控、海外防控等;入境防控措施应避免政治化,政治化的过度入境防控可能无法达到防疫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防疫时机的延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马来西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娄雅图的《简谈新冠疫情下的马来西亚经济及中小企业华商如何危中寻机》,就疫情对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和股市以及中小企业的经济冲击展开讨论,重点研究负面冲击产生的渠道与力度,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研究》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曾少聪的《海外华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及贡献》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海外华人积极参与全球抗击疫情的举措和贡献,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力;世界各国必须摒弃种族歧视,共同抗击疫情,才能夺取全球抗击疫情的胜利。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代帆的《新冠疫情对华侨华人的影响——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的研究》一文,基于2020年9—10月间的636份网络问卷调查和访谈,探讨了疫情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文中指出,仅就调研数据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华侨华人群体的整体影响较大;华侨华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受到歧视非常普遍,但受到严重歧视的比例并不高;华侨华人社团凝聚力因为疫情得到了显著增强,积极参加防疫得到了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普遍认可。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詹娜、研究生孔越的《浅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法国华人的危机与应对》一文指出,在疫情冲击下,法国经济停滞、重启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种族歧视和排外行为尤其是针对华裔的歧视一度泛滥,出于对自身、中国以及法国三方利益的共同考虑,在危机面前,在法华侨华人不做“哑裔”、抵制歧视,抱团互助、共克时艰,开展慈善捐赠,分享抗疫经验,塑造正面的中国形象,传播积极的中国声音。但极右翼政党在法国方兴未艾、华人主流媒体作用有限、法国华侨华人公共外交意识有待提高等都是影响此次危机的因素。

二、华侨华人与中外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作为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纽带”,海外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天然的内在逻辑联系,他们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身体力行者、重要贡献者和直接受益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刘芳彬的《以“侨”架“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再次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

上海商学院教授、国际移民研究所所长陈志强在《海外人才与“丝路侨务”新模式的确立——以上海为例》一文中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质推进,认为我国新时代侨务工作面临着新的契机和挑战。一方面,要促使我国的侨务工作的重点区域开始向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促使我国侨务工作的内容开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核心,同时,也迫使我国侨务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发生相应变化。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张一江的《疫情背景下的西语国家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凸显浙江平台作用为例》强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拉美的西语国家经贸与投资合作发展迅速。“义新欧”班列的常态运营,使中国和西班牙的经贸往来打开了一条全新、安全、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极大促进了中西经贸额的增长。当前,浙江处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的关键期,加强浙江与西语各国贸易发展的研究,必将推动浙江与西语国家深入合作。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春艳在《海外华商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构建与实施——以世界华商大会为中心》中提到:海外华商遍布世界各地,是当地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作用重大,助推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介和桥梁,有利于中国企业形象以及中国形象的提升,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提供助力。

成都市简阳市侨联主席徐小义的《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华人华侨大有可为》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文交流的软助力。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七洲四洋的六千万华人华侨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三、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华语文学、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研究

在有关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华文媒体以及华人社团的研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硕士、马来亚大学博士研究生钱杉杉的《危中寻机:海外华侨华人的华语文学的新探索》一文,以王润华、史书美、王德威等中外学者的论著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学者对于海外华语文学的不同阐释与探索方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学即人学,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文学范畴的产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与历史因素的作用,即大时代中的新客华人与土生华人的普遍抉择与转变。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裴艳的《粤籍华侨华人与二战后加拿大侨校的延续与变迁》,在综合了前人关于加拿大华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以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为考察范围,具体探讨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文教育的发展态势及特点,对分析加拿大华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助理教授王淑慧在《后疫情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思考与展望》中指出:后疫情时代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层面的挑战,同时带来诸多的新机遇。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将更进一步地游走于校内和校外,穿梭于家里家外,融合于线上和线下,实实在在的打破固有教育模式框架,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也无可规避地置身其中。

广东嘉应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叶小利的《当代海外客属社团的价值取向与演变趋势》分析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各地客属华侨社团的价值取向与演变趋势,由原先的传承中华文化和客家传统、团结互助向加入当地国籍,融入主流社会转变并且积极维护和争取当地客属华人的福祉。

广西北部湾大学副教授林澜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东南亚中国文学翻译》一文,通过分析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国和梁祝故事在南洋一带的翻译文本,说明彼时东南亚的海外华人曾经让文明交流互鉴滋养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改写,承载着向西方殖民地的人们播撒中华文化种子的神圣使命。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徐辉和杨志玲的《欧洲温州华侨华人地缘和血缘社团的个案研究》通过对法国巴黎的法华寺和意大利普拉多的普华寺这两座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研究,得出它们通过地缘和血缘,传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新生代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和凝聚力,突出体现了海外温州籍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怀。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蕾的《华人的话语和话语中的华人——意大利主流媒体和华文媒体中的华人移民形象塑造》一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媒体中展现的华人移民形象为立足点,用近5年来的新闻文本分析来比较了意大利主流媒体和华人自主媒体的异同。

四、华侨华人文化认同与侨乡文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秋梅的《“多元”与“一体”: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共生关系研究》,在理清华侨、华人、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共生的概念基础上,考察了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多元共生”与“一体共生”关系。这表明近代以来,在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海外华侨华人始终在场,他们与国内各民族是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教育部国际司原调研员、出国留学与教育国际交流问题研究院苗丹国在《中泰教育交流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兼论华侨华人在中泰教育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中指出,中泰教育交流是一项举足轻重的系统工程,仅靠两国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在以两国关系为根基的中泰教育交流研究中,要注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温州大学讲师苏玉洁在《丽岙侨乡留守妇女的分布概况及原因》一文中,对丽岙侨乡各行政村和社区26名留守妇女的分布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特点,并分析了引起丽岙侨乡留守妇女现状的原因。

丽水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石雷山的《华侨华人儿童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评价》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数据资料上,通过比较分析,考察了华侨华人儿童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形象评价与情感的状况及其表现特点,并提出要提升华侨华人儿童对祖籍国的认同。

五、地区、国别华侨华人历史、政治、经济研究

在第五个专题有关地区、国别华侨华人历史、政治、经济的研究中,马来亚大学荣休讲师祝家丰的《从509改朝换代到未稳定的希盟政权对华人之影响:还是华人期盼的两线制吗?》一文指出,2018年的政治海啸所带来的政党轮替格局和所形成的两线制已使马来西亚处在一个政治变革的重要关口。在选战后,马来西亚政权的顺利与和平转移也为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多元族群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典范。但它的民主化和两线制能否持久,抑或是马来西亚也如其他国家面临民主倒退的浪潮?从现今政局来看,政党轮替后的民主化明显地面临着各种阻碍。

美国亚省时报专栏作家,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研究员江峡的《大国竞争时代的美国华人生存与发展探析——以美国华裔科学家与中国学者学生处境为例》认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空前贸易战、科技战与舆论战,并将其延伸到外交、文化教育与意识形态领域,推动美国同中国进入剧烈的大国竞争时代,遏制中国的崛起。初步探讨分析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华裔科学家所受到的歧视、威胁与挑战。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赵海立在《论“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马来西亚华教组织参政的两难处境》一文中,立足于马来西亚的政治势力日渐分化的现实,从政治学的视角考察,使华教运动的支持者更好地理解“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这项基本原则。华教组织绝不能把“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理解为置身政治格局变迁的事外,而应积极地促进政治局势向有利于华教运动发展的方向前进,形成广泛统一战线的目的不是要脱离政治,而是要加强自身实力,投入政治生活,包括与有关政党的合作。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黄子杨、胡雪芳在《菲律宾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文中指出,菲律宾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国家。近年来,菲律宾华人华侨参政意识逐渐提高、经济实力雄厚,在菲律宾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菲沟通的重要纽带。全文通过分析菲律宾华人华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地位,提出利用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冬珍、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王岩在《新时代新发展与日本华侨华人——以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为例》中,以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为例,以点带面展开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2013—2020年间日本博协主办、协办和参加的活动,通过这些详实资料和具体数据的整理,分析了日本博协在我国新发展理念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自成立以来,日本博协一直贯彻“务实、架桥、创新、奉献”的宗旨,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是中日两国政府比较青睐和重视的民间团体。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的《厄瓜多尔的潮汕新商帮》指出,厄瓜多尔是拉丁美洲潮汕人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潮汕人陆续移民厄瓜多尔,虽然目前只有区区几百人,但他们却有很大的能量,并在某些经济行业形成垄断优势。他们具有独特的行事风格和商业理念,成为厄瓜多尔特色鲜明的新商帮。

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助理教授王睿欣的《马来西亚华人主体性的困境和出路》总结到:马来西亚华人的主体性在对主、客观因素不断地克服与超越中确立和发展起来,是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无疑为促进马来西亚华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良机,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为马来西亚“族群利益”意识的超越提供了可借鉴的思维路径。当然,华人主体性的建构不仅需要内部和外部客观现实的改变,更需要华人自主、能动、创造能力即主体性的施展。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万晓宏在《2020年美国大选与华人参政》中提及:2020美国大选中,华人各个阶层踊跃参政,成绩亮丽。其中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功不可没。展望未来,他们的参政前景仍然广阔。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辉明的《华人与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国会选举分析》一文,就马来西亚国会第14届选举选前形势,国阵与希盟的选战策略以及大选的结果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史学研究中心教师高燎的《近代中日海带贸易与北海道华侨社会的形成》,研究了近代中日之间的海带贸易,中日海带贸易是西方强加给东方“自由贸易”的产物。尽管日本官民多次发起“夺回商权”的挑战,但主导权始终为华商所有,是近代中国遭遇外国资本经济侵略中的奇迹。作为其历史结果,在日本海带主产地的北海道函馆形成了仅次于横滨、神户、长崎的华侨社会,成为近代中日交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西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梁孙逸的《澳大利亚华人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一文,探究了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澳大利亚对亚裔和华裔实施种族歧视的现状和根源。

六、侨务资源、侨务政策与侨务工作研究

侨务资源、侨务政策与侨务工作是最近研究的新领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施雪琴的《基层侨联践行华侨精神的经验探讨:以福建南安侨联为例》一文,以南安华侨精神为中心,探讨了华侨精神形成的政治、文化因素与社会机制,总结出南安侨联在组织学习、弘扬、传承南安华侨精神方面的经验,最后思考政府与社会在弘扬与传承侨文化方面的角色、功能与互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望波在《涵养侨务资源 促进海外华侨华人发展》一文中,初步梳理了中国与海外华侨华人互动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当今面临的新形势下,探讨了如何从侧重利用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转向注重涵养侨务资源,促进海外华侨华人走出困境,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沈雁清的《华助中心与海外华社疫情应急管理研究》,分析了海外华助中心的建立及其分布、华助中心与海外华社疫情应急管理、华助中心海外华社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国际司原调研员、出国留学与教育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员苗丹国在《中国共产党与出国留学一百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文,从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三大留学生群体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留学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留学事业再创辉煌四个方面分析党的百年华诞和留学之间的关系。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李勇的《“双循环”战略对华侨华人经济的影响》,从国际经济大循环变局中的华侨华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华侨华人经济展望、对“双循环”战略下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建议建策三个方面来分析“双循环”战略对华侨华人经济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海的《湖北侨资企业的产业领域特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切实掌握了湖北侨资企业目前的相关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在产业领域方面,湖北侨资企业体现出现代化程度强、都市化水平高、技术含金量大、实业经济体多的特性。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倪建平在《欧美智库对外海外侨务工作的攻势:影响、内生机制及应对》中综观了近两年美国对华政治战活动,点明美国事实上是以“亚战争”状态来进行全社会动员并对国家安全资源进行极高程度的整合利用,其相对完善的内在机制保证了对华政治战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韩永军的《以侨搭桥:丽水华侨媒介场景传播研究》立足于侨务资源大市丽水,探讨并分析了如何与丽水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在全媒体时代利用技术的力量架起中国与世界传播与交流的桥梁,发挥中外沟通的枢纽作用。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管国兵的《跨界治理的地方经验:以青田海外侨务实践为例》一文,从跨政府层级(部门)治理、跨公私领域治理和跨地域边界三种跨界治理模式的视角来探讨地方海外侨务工作,指出青田县在海外侨务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为侨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结语

闭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副教授、桂子青年学者詹娜作总结陈词。本届论坛内容详识、展示了华侨华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且主题紧扣时代脉搏。与会专家通过本次论坛交流后疫情时代华人华侨生存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解,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在后疫情时代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风云大外交
风云大外交
大外交青年原创学术交流与实践
1726文章数 27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