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电动车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势必要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有多种途径,例如优化电池结构、提高活性材料能量密度、降低非活性材料占比等。对于负极材料来说,目前商业化锂电池广泛使用的石墨负极的容量在360mAh/g左右,已经非常接近其理论比容量(372mAh/g),因此很难在石墨负极上获得突破,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硅材料,锂电池中,高温下硅材料形成Li22Si5,对应的比容量为4200mAh/g,室温下则形成Li15Si4,对应的比容量为3579mAh/g,且硅的脱锂电位比较低,因此硅作为负极可以减少材料用量、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接下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硅碳负极
硅作为负极材料会产生很大的体积变化,随充放电发生的持续收缩膨胀会造成材料粉末化,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目前商业化的硅材料负极一般为硅碳复合体系,有单质硅-碳负极和硅氧化物-碳负极两种,相比之下,硅氧化物-碳负极较单质硅-碳负极体积膨胀更小、倍率性能更佳,但是容量和首循环库伦效率较低。
硅碳复合体系中,碳可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缓冲硅的体积变化,避免硅颗粒的团聚等,对硅碳材料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更好地抑制材料的体积变化,例如可以将硅碳材料设计成核-壳结构、多孔结构等,为体积膨胀预留容纳或缓冲空间。
来源:中国粉体网
此外,硅碳负极还有一个问题引人关注,由于硅负极材料表面形成SEI膜需要消耗大量锂源,降低电池首效,通常采用预锂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引入锂箔、锂粉、预锂化添加剂等,通过物理、化学或电化学手段提前补充形成SEI膜所需要的锂源,可有效提高电池首效。
综上,硅碳负极具有高容量,但是体积膨胀等问题导致其寿命略低,因此通常搭配循环寿命同样较低但比容量高的高镍NCM正极,并通过补锂手段提高首效,最大化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行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目前国内硅碳负极材料发展整体仍处于初期阶段。据估计,2020年中国硅碳负极材料出货量为0.9万吨,仅占负极材料出货量的约2%。在负极材料厂家中,贝特瑞是走得最快的一家,2013年就开始向三星批量供货,松下也是其顾客(松下为特斯拉电池供应商),而目前杉杉股份、正拓能源和国轩高科等负极龙头企业也在加速推进硅碳负极布局,但尚未实现大批量生产。
除了应用在三元电池中,2021年1月,国轩高科正式发布能量密度为210Wh/kg的软包磷酸铁锂电芯,并声称在磷酸铁锂化学体系中首次成功地应用了硅负极材料。
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
硅碳负极能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增加车辆续航里程,但价格高于石墨电极(石墨价格约3-7万元/吨,而硅碳负极价格则为10-30万元/吨不等),因此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今年来,随着车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加剧,搭载硅碳负极电池的车型也开始扎堆出现。
特斯拉——先行者
众所周知,特斯拉一直使用圆柱型电池,圆柱形电池结构件对硅碳负极体积膨胀的抑制效果较好,从几年前的 Model S 和 Model X 开始,特斯拉就已经在石墨负极中掺杂硅材料,只是当时硅的成分极少。到了Model 3阶段,特斯拉使用的21700电池中硅的比例再次得到提升,其能量密度较上一代18650电池提升了约20%,达到300Wh/kg,目前 Model 3 的续航里程在 500-600 公里左右。
广汽埃安——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
在今年的广汽科技日上,广汽埃安公布了其自研的海绵硅负极电池技术,该技术包括“纳米复合硅技术”“自修复粘结剂技术”“梯度复合涂布技术”等,让电池内部的硅负极片像海绵一样柔软有弹性,使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和收缩被限制和缓冲,不会碎裂。同时,也像海绵吸水一样,让硅负极发挥大容量的优势,储存更多的能量。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单体电芯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未来会进一步将体积和重量都减小和减轻一半以上。该技术还对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锂离子电池可靠性有明显的作用。搭载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的广汽埃安AION LX可实现续航里程超过1000km,有望在今年年内投产。
蔚来——硅碳负极+半固态电解质+高镍正极
蔚来于1月份举办的NIO Day上宣布预期于2022年交付150kWh电池包,正极使用纳米包覆超高镍材料,负极使用预锂化硅碳负极,同时使用半固态电解质,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蔚来ET7将搭载这款电池。
智己——续航超1000公里
1月份,智己发布了首款车型——智己L7,它的118kWh电池的高配版本,采用了与宁德时代合作的“掺硅补锂”技术,可以实现单体300Wh/kg能量密度,将NEDC续航提升到1000km,而且具有20万公里零衰减和“永不自燃”的特性。
但是,据智己汽车透露,118kWh电池的高配版本计划于2022年上市,这意味着智己汽车续航1000公里的产品最快要到2022年才能交付。
硅碳负极目前未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除成本外,主要还是在于其体积膨胀、首效低等问题及补锂技术的不成熟,虽然目前只有少数几款车型搭载了硅碳负极电池,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相信随着技术和工艺的升级,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我们也将会在越来越多的车上看到硅碳材料的身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