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烙铁在木板、葫芦、纸等上面烫熨出烙痕作画。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有确实民间传说记载的,始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真正有据可考的,是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据史书记载,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一次偶然机会,在烟杆上信手烙烫出一幅小作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作画,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琢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山东潍坊也出现了一些烙画艺人。
近年来,烙画在潍坊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有影响力的是“王派烙画”。其主要代表人王全战,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雕刻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兼烙画艺术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烙画专业委员会顾问,“王派烙画”工作室主任。这一大串响当当的头衔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付出的巨大艰辛努力。
说起“王派烙画”,始于王全战祖父王好凤(1883-1960),用烧红的铁棍在筷子、板凳等小木件上烙刻小品。其子王恒年(1905-1967)受其熏陶,在自己制作、售卖的家具上烙制小品,广受大家欢迎。王全战耳濡目染,自幼非常喜欢画画,逐渐对烙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家庭贫困,不能供他专门学习美术,他就在从事木工工作期间,在木桌、木凳、衣橱、木床等上面,用烙铁烙烫出花、鸟、鱼、虫等画面。后来,他不断琢磨技法、改进工具、创新题材。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全战毅然放弃其他工作,走上了一条专攻烙画的艺术道路。他充分吸收国画、油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精华,从烙画技法、材料选用、工具发明、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苦心孤诣的创新研究,其很多作品成为珍贵的收藏品,成为全国闻名的“烙画大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派烙画”。
他的事迹被国内外多家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并多次参展获奖,仅国家级及以上奖项就有6项。作品《宋庆龄》,在中国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上,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分别获优秀奖和金奖。2008年在山东省文博会上,作品《老家》获金奖,被授予“最杰出的二十位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事非经过不知难。王全战在几十年的烙画艺术道路上,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艰辛和努力。
王全战一直坚持认为,“对于艺术创作,我始终保持着平常心态,善于体会,善于思想,自己如同架着传统的轻舟进入了一个小小的无人之境,自在而为,所要表达无非是我感受生活的一种趣味,是我人生的一种态度,艺术家要有永远自由的灵魂。”他的这种态度、这种心态、这种趣味,源于一种忘我、一种执着、更是一种信念和灵魂。
就这样,经过不断努力,“王派烙画”逐渐形成了艺术高雅、个性突出,具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内容题材广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风景人物均有涉及。画面层次分明,形象逼真,自然古朴,高贵典雅,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情趣。
为使“王派烙画”发扬光大,传承后继有人,王全战的女儿王艳华从艺术院校毕业后,回到父亲身边,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2013年,她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近年来,通过开办专门烙画网站、举办烙画展览会、参加各种专业研讨会等形式,使大家加深了对“王派烙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成立了“王派烙画”工作室,自己担任主任,经常到社区、小学、高校等机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进行烙画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在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继承和发扬“王派烙画”的效果,使其走出潍坊、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