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转战75天,筹得款物共计50万银圆,扩充红军8000多人。85年前,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但沿途50余个县却大多贫困不堪。
如今,昔日东征路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生动故事展现出一幅蓬勃的“小康画卷”。
民众在红军东征纪念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王皓 摄
告别土窑洞 圆了“安居梦”
93岁的贾生成在山西省石楼县西卫村住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大半个世纪以来村庄的变化。
石楼县是当年红军东征进入山西后路过的第一站。1936年2月,红军从石楼县东辛关登岸,几天后到达西卫村。那时候,西卫村到处都是土窑洞,人口只有七八十人。
贾生成清晰地记得,那年他只有8岁,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自己被寄养在邻居家,经常饿肚子。红军不抢粮食,不抓壮丁,还主动帮村民干活。这一幕永远印在他的脑海中。
13年后,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的运粮队,支援太原解放战役。
“只有帮共产党打天下,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贾生成说,现在好了,吃穿不用发愁,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砖瓦房,村里人口达到上千人。
过去几年,西庄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不仅建起了村级活动中心,硬化了街道路面,还实施了煤改电、厕改,修了下水道,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这几年,我们村享受的各种帮扶资金加起来有上千万元,人居环境有了根本转变。”西卫村村会计贾文明说。
守着黄土地 念起“致富经”
红军在山西一共转战50余个县,所到之处,农民大多靠种地为生。黄土高原干旱少雨、不养庄稼,老百姓能填饱肚子已是奢望,更难谈脱贫。
如今,曾经的东征路上各种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到处是一派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
交口县西庄村的古建筑 新华社记者王皓 摄
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正在开发旅游。在村东山脚下,有一口老井,村民们都叫它“幸福泉”。1936年,红军东征总部曾路居于此。看到老百姓到十几里外挑水,红军战士主动挖了这口水井。西庄村从此告别了缺水的日子。
如今,“幸福泉”已经哺育了几代西庄人,仍长流不息。
西庄村是个古村落,保存了许多明清院落,如今被交口县政府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幸福泉”是主要景点之一。
“等乡村旅游开发起来,我们村会越来越兴旺。”西庄村村民吴守礼说。
孝义市新民村52岁的穆彩燕则靠柿子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这几年,新民村的柿子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年产可达30万斤,人均增收上万元。2019年,村里举办了首届牛心柿子节,半个月的时间吸引了5万余名游客。穆彩燕在抖音上卖柿饼,一年能挣四五万元钱。
“今年柿子节,我也打算开直播,销量会更多。”她说。
孝义市新民村的千亩牛心柿子示范基地 新华社记者王皓 摄
吃上“生态饭” 端稳“金饭碗”
山西黄河沿线曾满是荒山,如今已是一片“绿水青山”。
永和县是红军东征时在山西省内途经的最后一个县。过去几十年,永和县的林地面积由0.5万亩增加至7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由0.5%增加到27.8%。
永和县东征村就坐落在离黄河不远的地方,看上去颇有“塞上江南”的味道。
驻村第一书记李勇说:“依托红军东征红色资源和良好生态,我们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建起102孔民宿窑洞,未来旅游将成为东征村的新产业。”
永和县东征村的一家民宿 新华社记者王皓 摄
对于生态的改变,永和县的蜂农贺福平感受更深刻。
永和县槐树多,每年五月各地蜂农都会云集于此。但以前一到这个季节,他就得把蜂王关起来,减少蜜蜂繁殖。
“过去永和山上都是耕地,花草少,蜜蜂采不到足够的花粉,无法养活那么多幼蜂。”他说。
前几年,永和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很多山地都种上了树。现在花草多了,贺福平不再关蜂王“禁闭”,蜂蜜产量也大幅增加,他和妻子一年就能收入50万元。
“昔日红军东征经过的大都是一些贫穷之地,如今历经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沿途各县都已经迈上了小康路。”红军东征纪念馆副馆长刘剑说。(记者吕梦琦、王皓、徐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