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对于国人显得过于陌生,然而,陌生的地方才有风景;
她一生只活了29岁,香消玉殒地太早,不过,这并不妨碍她的研究影响深远,以至于权威期刊《自然》都曾将其选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之一)。
在我们头顶的浩渺星空中,某颗小行星与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就以她命名——
她叫王贞仪。
王贞仪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贞仪”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觉得这个姑娘出生于书香世家。
没错,王贞仪出生并不算普通,她的祖父为官,藏书甚多,而且还精通历算,她的父亲则精通医学。有这样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再加上王贞仪年幼时曾游历大江南北,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得王贞仪的见识、性格、志向等都与众不同。
她曾学习骑射,箭法一流;她通医理、工诗文,用《女士德卿传》中赞扬她的话,那就是“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能写出“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的王贞仪,自然不会像同时代的少女一样早早他人妇——别人的十几岁是开始研究“造人”,王贞仪的十几岁是开始研究“天文”。
在当时“闭关锁国、禁锢思想、盲目自大、轻视科学”的“盛世”里,王贞仪对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精通,几乎都是自学。
自学数学的同时呢,王贞仪还“顺带”编写了《筹算》的“简化版”——《筹算易知》,算是那个时代的“数学科普读物”。
除了《筹算易知》,其余像什么《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象数窥余》等著作都算是她自学的衍生品。
提到《象数窥余》,就免不了书中的一句序言——“务求其理众晓,且简直明晰”。简言之,她做数学科普的初衷就是“将知识尽可能化繁为简”。
之所以是自学,还有一个原因是,封建时代普通人是不许“私习天文”,严重点儿是要杀头的!
于是,少女拥有观测天文的仪器只可能出现在幻想和立绘中。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王贞仪。缺道具,可以自己做一些,或者通过借助身边触手可得的东西。
例如,在著作《月食解》中,她就提到通过灯、镜子、圆桌成功模拟出了日月食形成过程。
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她在很早就已经注意到地圆学说、日心说等理论的正确性,自然也有了例如《黄赤二道辨》《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星象图释》等著作。
自学成才、绝美少女、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等元素杂糅在一起,搁在今天,妥妥的是当代知识创作人圈儿的顶流啊!
如果说噱头,还有另外一个——这些学术成就都是在王贞仪30岁前完成的。
王贞仪直到25岁才出嫁,算是那个时代“晚婚”的负面典型。
郎君詹枚家境虽然一般,但很愿意支持妻子的“科研事业”,如《德风亭初集》就是在詹枚的整理帮助下刊印的。
只是,现实世界更多是悲剧,情投意合的这一对只甜甜蜜蜜了4年。
1797年,这位才女就凄然病故。
于是,下位原画不是仅有让人沉醉的大长腿,你还可以将其解读为“香消玉殒”。
据说,王贞仪死后,留下的手稿著作经后人整理达到了惊人5、60卷。可惜,传世至今的不多,目前在《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收录了卷五、卷六和卷七的部分内容。
以王贞仪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成就,的确称得上“不让须眉的豪气巾帼”,而且,观星望月,都是在一个女子芳华最盛之时,这“芳岁望星”也有她的韵味。
只是,曾写出“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这样词句的她,在那个“宏观看太平盛世、微观瞧千疮百孔”的封建时代里,注定只是一个根本不起眼的“光点”。
因为一张明信片、因为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提及、因为被命名为天体、因为被《国家宝藏》演绎,这个生活在两个世纪前,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又真诚率性的奇女子,终于让自己的优秀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回顾王贞仪的一生,短暂却闪亮——天妒红颜是假,她在芳华正盛时凋零是真,在200多年前那个封建、落后、腐朽的清王朝,她硬是把活成了一个传奇。
永远都不会见到自己的朱颜辞镜,恐怕是我们后人了解至此,另一种令人愉悦的忧伤吧!
由于篇幅所限,王贞仪的传奇只能点到即止。有兴趣的各位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了解更多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