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末,美国总统克林顿来中国访问,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关于自由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台下的同学们依次提出安排好的疑问,一切按部就班。到了第六个问题时,接过话筒的女孩竟然驳斥了克林顿的观点,当场引起一片哗然。
这个大胆的中国姑娘因此被誉为“反美斗士”,而她的惊人之举还不止于此——几年后,“反美斗士”竟然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十年后又与美国丈夫离了婚。她似乎一直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走着违逆世人认知的路。
马楠是一个北京姑娘,从小笃信佛教、坚持素食、性格独立,但她并不是不问世事、中规中矩的传统性格,反而有着不羁的侠骨丹心,从小就渴望做个披坚执锐的战士,有着很强的斗志和热情。1994年,马楠考入北大中文系,第二年加入了国际教育交流会。
光环的头衔——反美斗士
1998年,克林顿在北大礼堂演讲时,向在场的四百余师生阐述美国自由,他引用胡适的“为了国家的自由,需要牺牲个人自由之说,表示为个人自由奋斗即为国家自由奋斗,为个性奋斗即为国民性奋斗。
学校安排了一些学生做演讲后的提问,马楠并不是受指派者之一,但她在校期间参加了辩论赛,形成了强烈的辩证思维和反叛的作风。在踊跃举手后,她成了第六个提问者。
马楠没有迎合克林顿的演讲提问,而质疑了他的美国自由论,引用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言——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指出个人与国家自由并非对立的,推动国家发展是中国民众的自由选择,所以大家愿意主动做出贡献。当人们真正了解自由,便会更尊重他人的自由。
当面反驳美国总统的这番话成功引起了轰动,国际教育交流会的同事们将她当做勇于抗争的斗士,交流会的老板盛赞她有高远的志向,想抗起“天下”的大旗;媒体将马楠这次提问视为批判美国自由虚伪的果敢行为。马楠一举成名,成了“反美先锋”。
“反美”的真相
多年后,马楠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克林顿的演讲有对中国学子输出意识形态之嫌,她当时怀着一股年轻人的热血和家国情怀,不希望美式自由观影响中国年轻人的判断,所以才出面反驳。
对于大家给她扣上的“反美”名头,她解释说自己没有像一些人热议的那样,与克林顿对簿互呛,只是提出了一种更宽泛的理解,算不上反美。
而大家对她斥责美国人权的评价,她放出了当年的演讲,表示“人权”这一话题不是自己提的,而是之前的那位同学提及的,媒体对她的报道和人们对她的评价都失真了。
马楠对自由思想有着独立而深刻的思考,常常直率地袒露自己的想法,但这种习惯并不受多数人的赞扬。她的父母觉得女儿不会隐藏自己,在人群中总是表现得很突出,容易授人以柄,被人当做攻击对象。这样的马楠并没未入党,她自诩无心政治,只想做个透彻的人。
矛盾的头衔——美国太太
克林顿演讲事件之后,马楠一边关注自己的学业,考取研究生深造,一边在国际教育交流会工作,增长见闻,赚取收入。除此之外,她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她在国际教育交流会结识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美国来客——寇白龙。
寇白龙从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金融系毕业后来到中国,马楠作为接洽人员招待了他,并被他吸引,深深爱上了他。马楠受到普林斯顿大学邀请,本有机会去美国教书,但她选择留在国内,一腔热情嫁给了寇白龙,做了美国人的太太。
马楠和寇白龙婚后生活自由快乐,到许多地方去旅行,拥抱了大多数年轻人向往的诗与远方。然而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头顶着光环的“反美战士”一转身就做了美国媳妇,认为曾经的马楠被过度神化了,她很可能只是个“博眼球”的女学生,为了嫁给美国人或者移民演了出闹剧,根本不配被人们奉上神坛。
2006年,媒体对马楠进行了采访。马楠仍旧是未被现实挫折过的样子,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做人大代表。
她也许有政治抱负、有为民服务的想法,但她像一根在国外宽松环境长大,没有被中国儒道思想洗礼过的荆刺,每一句无知无畏的表达都刺痛国人的神经,自己却浑然不觉,亦或后知后觉。
美国太太想做人大代表,马楠再次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采访新闻播出后,围绕她的批判此起彼伏,她也被人视为自我矛盾、没有信念的政治投机者。
凄清的头衔——单亲妈妈
马楠与寇白龙在上海生活了几年,先后生下两个孩子,之后搬往厦门。厦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两人带着孩子在海边过着桃园般的生活,寇白龙打算长期留在中国,马楠放弃绿卡申请。
他们的故事本该就这样幸福安宁地继续下去,可惜如画的环境没能营造如画的感情,如画的婚姻最终还是在蹉跎与矛盾中走到了尽头。
2012年,马楠在账号上发布了一篇寻女文章,称7岁的女儿寇禅音被丈夫带走,数月没有消息。为了找回女儿,她甚至接受了采访,对前夫提起诉讼。
那个淡出人们视线的“美国太太”又成了个可怜的妈妈。关于她与寇白龙的婚姻走向终结的原因,她的信仰、素食习惯和寇白龙的出轨都是逃不掉的话题。
但马楠保护了孩子父亲最后的尊严,她希望人们记得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至于感情破裂的原因,马楠三缄其口,不肯多谈。
最合适的头衔——孩子们的伙伴
离婚后,马楠选择留在花园城市——厦门,如今做了一名小学图书管理员。二十余年前那个坐在北大礼堂中反驳克林顿的女学生变成了一个年余不惑的普通员工,踌躇满志、锐利孤勇都被磨了个干净。
与众多前往国外顶级高校任教的同学、同事们相比,爱呈口舌之快的马楠似乎错过了很多很多。但她表现得很平静,她承认自己的生活有遗憾,但并不在经济方面,而在于没有在自己热爱的专业和学术上有所成就,没能实现理想。
马楠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世界有过最崇高宏大的设想,但与一切宏大和崇高的理想擦肩而过。但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孩子。
她被孩子和美好的童话故事包围,将自己在国际教育交流会期间吸取的国外教育优势应用到自己的岗位中,为学校代英语课,鼓励孩子们写剧本、表演,带着他们过万圣节。
马楠热爱图书馆的工作,在校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她忙碌又充实。没了那些虚妄不可及的宏愿,马楠反而过得踏实幸福起来。
马楠说自己的内心有着一团热情,整个人如同从太阳而来,必得燃烧。二十年的经历将她拉回了现实,虚浮于天上的那个人终于落地生根。
人的一生如翻山越岭,总要经历无数坎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马楠的归宿也许就是一个理想国,她向往坦诚自在、不受复杂拘束。社会不能给她理想国,但校园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可以。旁人看来的不幸没落,于她,也许正是最大的幸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