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百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推出了“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于20221年6月21日至9月21日在上博中国历代绘画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举办。
一般人们说到上海的书画艺术,都会说海派书画,指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辉煌灿烂的那150年书画史,而之前的上海好像只是艺术上的“小渔村”。然而,经过上博学者的学术梳理,通过“万年长春”展,不但指出上海的书画艺术源头早在晋代,而且从晋代以来就延续了文人画的艺脉,一部中国文人画史,半部跟上海有关,还首次提出了全新学术概念——“上海的吴门画派”。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特地在展览海报上使用了一张谁也不认识的古画。他说,这张古画经过上博的学术考证,发现是明代嘉定人马愈的作品,而马愈在当时是跟吴门画派领袖沈周的爷爷交游的,他是沈周的书画老师,对沈周的画风有直接的影响。而马愈的父亲马轼还是位宫廷画师,但因为画史上从元末到明代沈周这100年左右时间里文人画家流散,美术史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只留下一张孤本,所以很多人被湮没掉了,但是从文献上就可以知道这样的画家很重要。
■明代 马愈《畿甸观风图卷》
这次展览的学术思路也通过一张古代上海地图表现出来。凌利中表示,这是一张上海书画考古图,图上显示,上海每个区都分布着著名书画家。而黄浦江水系的发展跟文化的发展很有关系,元末因为战乱,吴淞江一代变成了文人士大夫隐居的地方,文化史上的很多大名头都来到上海,连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也是在上海松江落款的。
明代永乐之后,夏原吉和海瑞整治太湖流域的洪水,当时黄浦江是吴淞江的支流,经过他们的努力,倒过来让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奠定了我们今天上海的地理格局。文人画家也随之迁移,包括豫园是在明代建成的。
■凌利中讲解“上海书画考古图”
这次“万年长春”展,从四个角度梳理了上海书画艺术的文脉。第一部分“艺脉”,讲上海历代书画艺术成就,展出了“法帖之祖”、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的清代刊刻版本,三国时期皇象《章草急就章册》的明代重刻版本,其碑石今在松江博物馆,还有陆机家族后人唐代陆柬之的《行书五言兰亭诗卷》等。
■清代绘制的陆机像
■唐 陆柬之《行书五言兰亭诗卷》
■三国 皇象 《章草急就章册》
展览中,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道祖帖卷》是首次展出,而米芾曾担任过上海青龙镇的镇监。然后从元代上海地区的文人画,明初云间书派以及上海的“吴门前渊”,最后达到中国古代书画的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雄辩地证明,上海的书画艺术历史长达一两千年,绝非一个“小渔村”。
■宋 米芾《行书道祖帖卷》
第二部分展示文人间的互动,从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到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上海的语言饮食、自然风光、人文构成等,在书画中都有体现。尤其是上海与苏州,随着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因素的不断变迁,在书画领域产生了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元 李升《淀湖送别图》
第三部分谈鉴藏。展览梳理了元末至清末近700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探讨了上海历代书画家的艺术成就对其他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展示开埠以来海上画派、洋画运动、近代革命家以及新中国美术作品。其中名家林立,手札、书画、油画均有重量级展品。
■现代 刘海粟等《万年长春图轴》
本次展览遴选了书画146件(组),时间跨度自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展品以上博馆藏为主,部分重要藏品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嘉定博物馆等单位。
通过这样的“书画考古”,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总结了上海历代书画的成就、美术史地位和影响,填补了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也通过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容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帮助大家更深入地领悟画史脉络和美学意蕴,以及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和人文底色。
上博曾成功举办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本次“万年长青”展与之形成了书画研究系列的“海上三部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