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6月下旬,站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垣放眼望向隆治河滩对面的山坡,半山洼一处台地上的蓝色屋顶,在落日余晖下显得十分醒目。
毫无疑问,这是建在旱山洼里的一处养殖圈舍。
“这是桥头村一个叫李应存的贫困户依规搭建的养殖圈舍,这家人靠着养猪摘了穷帽,拔了穷根,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新生活。”同在的桥头村的原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指着养殖圈舍如是说。
在李玉兰的带领下,记者驱车穿过村间巷道,蹚过一条溪流,步行了几百米蜿蜒而上的砂石路,便到了这个半山洼台地上的养殖棚圈。
记者看到,在台地上已建成两排圈舍。走进养殖圈舍,李应存正在给10余头母猪添加饲料,他说有几头母猪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产猪仔了。
“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乡村领导和驻村李书记的关心帮助,让我们一家4口人住上了新房,走上了养猪致富路!”看着眼前的养殖暖棚,李应存激动地说。
桥头村是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贫困村,而李应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智残,膝下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正是这样的家境状况,李应存也不敢出远门务工,只能在家门口找点零活,赚一点小钱维持生计。原本住的三间老旧房屋,雨不遮漏、冬不挡寒。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在国家危旧房改造政策扶持下,李应存新建了7间砖混结构的住房,并在人均5400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下,在自家庄廓院内建起了120平方米的家庭牧场,走上养猪致富路。
那一年,李应存共出栏近30头育肥猪,赚得纯收入4万多元。这是李应存在国家扶贫政策扶持下靠勤劳养殖赚来的第一桶金,而这也进一步提升了一家人靠养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应存不仅搞育肥,还选育出几头品种优良的母猪进行自繁自育,既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增加了养殖效益。到2020年,李应存共出栏育肥猪近30头、仔猪100余头,实现纯收入20余万元。
对于一个曾经贫困潦倒的残疾贫苦户来说,20万元的年纯收入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李应存养猪规模的逐渐扩大,养殖效益也逐年提高,但圈舍粪便的臭味,也给左邻右舍的生活带来影响。
猪还得要养,左邻右舍的生活环境也必须得考虑。咋办?李应存想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猪圈搬离村庄。李应存看准了河道东侧400米开外山坡上的一处荒山台地。
李应存向村委会提交了修建圈舍用地的申请。在征得村委会、乡政府的同意后,驻村“第一书记”李玉兰拿着建设申请,向农牧、国土、林草、环保等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经过3个月的努力,申请批复了,营业执照办下来了,并在民和县电力部门的支持下拉通了动力电。
拿到建设手续后的李应存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前几年养猪赚来的积蓄,及时动工建设。
记者在桥头村看到李应存签订的一份《集体土地及宜林荒山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流转期限为30年,在土地流转价款方面,合同中也明确写道:因李应存是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他发展产业,甲方(桥头村村委会)决定李应存无偿使用该土地。
这份合同充分体现出桥头村“两委”的百姓情怀和民生担当。而曾经与李应存签订无偿使用土地的原村委会主任李成龙,在今年的村级换届中当选为桥头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我们坚信,新一届村‘两委’一定会履行《合同》承诺,一如既往地支持李应存这个残疾贫困家庭靠着养猪产业,在乡村振兴路上稳步前行、逐梦小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看着自家日益兴旺的养猪业,看着越来越好的家庭生活,这个曾经饱尝贫穷之苦的残疾家庭,对党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感恩声。
李应存说,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他从心底里感恩党和政府的关心,感谢乡政府、村“两委”“第一书记”、县上相关部门领导和热心人士给予的大力支持,正是在他们的倾心帮助下,他们一家4口人才脱了贫,走上养殖致富路。
在采访结束离开时,李应存看了看眼前的家庭牧场,满怀深情地说:“共产党对我们老百姓的恩情比海深,在建党百年之际,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强大,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也祝愿祖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他最后说,对党的恩情,他无法报答,只有更加勤劳,扩大养殖规模,把自己的养殖路走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