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西方音乐总也避不开不了要认识五线谱,今天我们看到的五线谱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今天就讲讲五线谱的来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把五线谱的发展简单的规划成了三个阶段:萌芽时期、奠定基础和最终成型
萌芽时期
西方音乐史中关于音乐的纪录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发明了出两种字母记谱的方式,代表音高与长短,把记号纪录在歌词的上方,来表示高低和长短。
后来到了罗马时期,出现了四边形的音符,叫做纽姆谱,在经文歌上面来表示旋律的上行、下行或者连接,但是他只能指出歌曲曲调的方向,无法标示出实际音高。因为它无法显示世纪的音高,结果就会出现同一个经文歌,不同的人演唱就出现了不同的调,所以就不够精确。
再之后,出现了一条红线,代表f音,只有标记在这个线上大家就能统一唱一样的音高了,接着从一条线发展到了两条线、三条线和四条线,而且四条线还是不同的颜色,表明四个固定的音高。
在萌芽阶段,人们已经开始在歌词上方加上符号表示音的高低和长短,这个阶段从开始出现一条线,到后面有了四条线,在线上有了固定的音高,但是,仅有的几个音高,是无法把音乐完整的记录下来,音乐的传播和传承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旋律需要被记住,并由一代传给下一代。
一首音乐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不同人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品味的差异,使得这些曲子的吟唱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偏差极大。
奠定基础阶段
到了中世纪,大约11世纪,意大利的僧侣音乐家圭多达莱佐(Guido d’Arezzo)意识到神圣的音乐在演出的时候总是存在混乱的情况,演唱的时候,音的高低、节奏、甚至进入的时间点都不能统一,圭多就试图纠正这些问题。他就开始对当时盛行的教学方向进行创新。
但是,他这份事业和热情并没有得到当时所在的修道院僧侣的支持,不但没有支撑,还特别不受大家欢迎,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被送到了意大利另外一个修道院,叫做蓬勃萨的修道院,在这个修道院,他继续开始了教授音乐,并且发展了他的教育方式。
据圭多说,用他的方法学习音乐,学习5个月就可掌握以前需要10年才能掌握的知识。
在这个修道院中,圭多就获得了很大成功,并且在意大利赢得了很大的声望。
之后圭多写了一本书,《纪律艺术音乐微录》(关于音乐艺术纪律的短文)献给了他的赞助人尤达尔主教,这篇论文很快就传到了当时的教皇约翰十九世那里,教皇邀请圭多来罗马展示。
并要求他留在罗马,教授神职人员采用这个新的方法。
圭多开始用四条线和三个间的来标记圣歌的音高,并且确立了相邻线和间之间的音程代表二度,相邻线和线或者间和间之间代表三度音程。
在四线的基础上圭多还发明了六声音阶,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分别是:
ut re mi fa sol la
这就为后面的五线谱奠定了基础。
即使发展到这儿,五线谱也没有很快就形成。
这个时候音高基本有了,但是节奏还没有被固定下来,有一段时间节奏是用不同颜色的音符来表示,这个着色的流行风过去后,改成用空心白音符来表示音值。
最终成型
又过了600年左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约在十五十六世纪时,经过几代音乐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改进,记谱法逐渐的和现代五线谱非常接近,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小节线,不合适的音符方式也被淘汰,从此五线谱逐渐取代其他记谱法而广泛流行。
五线谱上可以明确的标示各个音高的位置,适当的长度和休止 ,成为当今国际上最广泛流传且通用的记谱方式。
总结
在五线谱的发展中,圭多对音乐教学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面的音乐记谱法——五线谱的发展奠定了雏形。
当音乐可以被完整的记录下来后,音乐的传承就变得简单且有效,经过多年后也不会出现大的差异,极大的促进了音乐的传承和繁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