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19年底,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巫傩文明——傩仪、傩俗、傩舞、傩戏》(上下)一书,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由著名傩文化学者、摄影家吕光群先生集十余年心血拍摄、编著而成,全书含彩图一千多幅,调查报告、论文及说明文字十数万言,涉及国内20余省及东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傩戏、傩文化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风情、仪式表演、面具、道具、场地、艺人状况等。
本书著者:吕光群
1939年生,山东人,副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及安徽分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及安徽分会理事,中国民俗文艺家协会会员。1957年起在安徽省安庆市从事黄梅戏艺术工作,任市黄梅戏剧团团长、黄梅戏剧院院长、文化局副局长。1988年调安徽省池州地区,任池州地区文化局局长,广电局局长、党组书记,池州地区文联主席。摄影作品多次获奖,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贵池傩文化艺术》、《中国傩文化》(合作)、《梅苑莲馨一一田玉莲艺术生涯》《两块瓦一一论黄梅戏傩文化》、《永恒的记忆》等;另有200余幅照片收入《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国面具艺术》《中国民间面具》。
刻录文化遗存 呈现傩戏全景
——评《中华巫傩文明:傩仪 傩俗 傩舞 傩戏》
李志远、曲六乙
本文作者于2021年6月合影
前:曲六乙(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剧协研究员)
后:李志远(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巫傩文化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华文明,巫文化应该在夏商时代就已经非常盛行,而据《周礼·春官》载“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傩驱疫”、《周礼·夏官》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可知周代已经存在巫傩文化,而且有着国傩和乡人傩的不同类型,如《论语·乡党》就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被作为礼制文化重要组成的巫傩文化渐渐衰弱,到宋代朱熹有言称“傩虽古礼,而近于戏”。约到明朝,巫傩文化与兴盛的戏曲文化结合,出现了被插演于行傩过程中的娱乐节目,即戏剧历史上出现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戏剧形态——傩戏(不过此为狭义的傩戏,笔者持广义的傩戏概念,即一切行傩过程都是傩戏,这与朱熹所言基本相同)。不过时下傩戏的生存空间依然被不断挤压,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傩戏走向进一步低落的趋势。如何留住中华古老文明的遗存,不仅政府在努力,当今学人也因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在尽己所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刻录下葆有上古文化基因的巫傩文化遗存——傩戏。吕光群先生正是这当今学人努力践行者,他通过二十余年的生命历程,用手中的相机自觉记录下当代社会文化中遗存的巫傩文化,并最终汇编为《中华巫傩文明:傩仪、傩俗、傩舞、傩戏》(吕光群摄影/编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一书,这是当代戏剧领域内不可多得的重要图典。
《中华巫傩文明》无疑是厚重的,不仅是说它由上下两大巨册、包括有一千多幅彩图和十多万的文字介绍与说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传达出来的当代学者的文化担当。认真学习该著后,笔者认为该书是当代傩戏领域内不可多得的佳作,对戏剧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约而言之,该著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循古存今
山西扇鼓傩戏 马马子收灾 吕光群摄
戏剧从功能上一般可分为娱乐性戏剧和祭祀性戏剧两种,娱乐性戏剧如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当今各地的地方戏;祭祀性戏剧是源生于祭祀仪式中的戏剧样态,傩戏即是祭祀性戏剧的一种。由于傩戏生存空间不断萎缩至相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的狭小、贫困地域,曾经因行傩而举国若狂的傩戏在今天已经不为多数人所知,甚至当听说傩戏时把其等同于封建迷信活动。其实,这内中有着太多的对这个曾经助力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形态的偏见和狭隘,这一点我们是可以从《中华巫傩文明》一书找到答案的,不仅其《概述》中详述了傩戏产生土壤和发展过程,而且其《古代篇》收录的多幅令人惊叹的三星堆文明中的神坛、神树和面具,以及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面具文物,不都显示出巫傩文化的显赫与发达。还有那样式各异、令人叹止的“兰陵王”面具,所承载的《兰陵王入阵曲》之唐代戏剧文化,不也曾被古人所礼赞。似乎作者已经意识到,过多地讲述、考证古代巫傩文化和傩戏的存在并不会有益于当今人们认识傩戏这种戏剧样态,于是他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为傩戏的当下存在立此存照,让这一“小众文化”能够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于普众面前,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地了解傩戏的艺术样态及其文化意义。据笔者统计,该著为读者提供了国内近五十种傩戏类型,每种傩戏类型都有着其独特的戏剧呈现样态。并且,对有些傩戏还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这一点于作者至为熟稔的贵池傩戏部分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然,为当今傩戏存照不仅仅是让读者能够了解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和纠正对傩戏的误解,更是为了“保留(住)这些行将消亡的古老文明”(《概述》第27页)。
二、涉域广阔
安徽池州钟馗捉小鬼
从新时期以来对傩戏的渐趋解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傩戏的接纳、立项和保护,全国已经有约二十种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因而也相继出版了较多的傩戏介绍性图册和研究专著,但研究专著的学术性倾向令其理论性特色显著,但难以从中直观认知不同傩戏样态;介绍性图册则较多表现为局限于地域或傩戏类型,难以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当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傩戏的异同。《中华巫傩文明》一书恰当地综合了二者的长处而规避了短板,既于各种傩戏介绍中为读者提供了理性认知,也让读者于图片中直观感知傩戏,且体现出该著从更广视域绍介傩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提供傩戏存在的文化语境,全书虽然立足于傩戏但没有拘囿傩戏,而是把其置于民俗和地理的大环境之中予以呈现,如青海同仁县浪加村的“祭山神”,就提供了浪加村的整体面貌;绍介广东傩戏时,涉及了丰顺烧火龙、汕头市游神等民俗活动。二是全书涉及了中国大陆20个省市和台湾的近五十种傩戏类型,包括了汉族、藏族、土族、彝族、苗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邵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等十多个民族的傩戏,这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傩戏艺术形态,而且还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傩戏的异同。并且,作者还没有仅仅止步于此,他把中国傩戏置于世界假面文化之中,希翼读者能够于中体味到中国古老巫傩文化的当代遗存——傩戏所蕴藏的文化同质与世界影响,特别是其在对东亚、东南亚祭祀文化及戏剧样态的影响。
三、量大质优
安徽池州庵门刘姓傩仪献供 吕光群摄
从作者《后记》可知该书被立项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这为该书能够高质量出版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同时也说明了该书内容质量得到了出版界及学界的认可。也许正因有了出版基金的支持,令该书可以煌煌两大巨册且印刷、装帧精美,首先从书籍体量上就为内容提供了一个非常充足的载体空间。当然,图书内容没有辜负这一载体空间,全书为读者提供了千余张巫傩彩图,并且撰写了相对详细的图注,同时还据实介绍每种傩戏的源起、传承、变异等情况。如楚雄州彝族“罗罗虎”的妆扮过去是裸身画,如今仅是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在露出的脸、脚、手部分画黑、红、黄三色条纹;再如南宁师公戏“大酬雷”的面具,“旧时戴木制面具,后改为布制或纸制面具,现在则用颜料涂面”(第465页)。从全书所著近五十种傩戏及文字和图片所注撰/摄者来看,该书为了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傩戏种类,不是仅据吕光群先生一己之所见所摄,而是借用了众多傩戏学者的资源,如刘祯、麻国钧、庞德宣、张鹰、王兆乾、于一、韩殿琮、白翠英、颜芳姿、陈一仁、隗芾等等,他们多是长期耕耘于傩戏领域且有着相当影响的学者,有了他们提供的资料,无疑使该书在量、质上都得以有很大提升,令量大质优成为了该书的显著特点之一。如介绍广西傩戏中所存在的“全国唯一的多层面具”,在叙述完第一层令公本相、第二层白面善相、第三层金面凶相后,有连续四幅图片分别从不同视角记录这一面具,很好地解决了读者能够从结构和搬戏使用两个方面认知这一面具。
四、静中蕴动
北京雍和 “跳白鬼白鬼”是地狱的差役,手持“拘牌”,辨认和捉拿“魔鬼”。
较多的傩戏图书为了能够使得照片清晰,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傩戏这一戏剧类型的主要特点,多是选择动作摆拍和静态的傩面图片为主,而《中华巫傩文明》虽然也秉承傩戏图书编纂的惯例,但同时却因编者认为的遗憾而令该书具有了别样的特点。该书《编辑说明》称:“本书收录的图片摄制时间跨度数十年,由于受到当时摄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加上夜间、动态等客观环境影响,其中部分图片效果不够理想;考虑到这些图片所记录的影像十分珍贵,故予以保留。”于此说明及书中照片可以看出,该书在一方面突显各地傩戏特点的同时,也尽力呈现傩戏的动态过程,因而就有了傩戏搬演过程中精彩瞬间的静态定格图片,正是因为有了这类有动态的定格,令读者于这静止中似乎看到傩戏搬演的过程。如湖南临武傩戏部分,不仅用图片串联起了整个行傩过程,而且两张《打狮子》的照片,即表现了猴王训服狮子的打斗场景,也似乎再现了舞狮之后抢稻草的争先恐后和抢到诸多被赋吉祥意蕴稻草后的喜悦。再如青海同仁县的“跳於菟”同样如此,该书通过16张照片,就把其地理环境、局部细节、行傩路线、行傩过程给予了“动态性”地完整呈现。
当然,由于该书是作者二十余年身经目验后如实记录的结晶,特别是早期所记录的傩戏资料具有了相当的文献价值,这一点不仅体现于所记录的清代傩戏面具,而且体现在保留了祁门县芦溪比较珍贵的乡人行傩图原貌,正是因为有了这张照片,使得所摄“底本”在被盗后能够实现“乡人行傩图”再次原貌呈现。同时,因傩戏是依据于民俗而遗存于民间,该书为了全景呈现傩戏遗存样态,于中也记录了各地域各民族的民俗风情。这些都反映出《中华巫傩文化》不仅在傩戏方面有着较大价值,亦可谓是巫傩文化遗存在当代的全面刻录,令其于戏剧学、文化学、非遗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都具有提供当代田野文献价值的意义。不过,犹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该书也存在小瑕,如介绍南通僮子戏时称“有三种活动形式”(第187页),而其实文字仅介绍了两种;湖南临武傩戏的图90、92的图注皆是“夜叉”误作“夜义”;福泉阳戏的图80、82实都为韩信,漏掉了关羽神像。虽然该书有着这样的小疵,但皆是阅而可辨者,并不能影响到该书整体的重要价值,及其对傩戏艺术的重要贡献。
本书书影
本文曾刊于《中国戏剧》2020年第11期,已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审:刘祯
编辑:江棘
来源:中国傩戏学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