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系列报道摘编(四)

0
分享至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6月23至24日,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成都召开,副省长罗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展现高校科研担当作为,力争实现“三个倍增”目标。会上,有关高校、科研团队、企业、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同志现场交流发言,现专题摘编如下。

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系列报道之六

深化产学研合作 培育创新动能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经济和信息化厅

经济和信息化厅加强与高校科研工作对接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培育“5+1”现代工业体系的创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经济和信息化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和部署,着力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提升创新能力,并同时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作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的核心纽带。

(一)推动“5+1”产业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指导与支持省内“5+1”产业领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争取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高校行业前沿和先进科研成果在四川转化落地。根据省校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先后积极推动30余项涉及“5+1”产业领域合作项目,成功落地项目5个,其中校地共建产业学院1个,校企共建产业研究院1个,校地共建创新中心3个。

(二)加强人才培训合作。积极与合作高校开展干部和企业人才培训项目合作,先后在清华、北大、北航、上交、浙大等十余所国内名校以及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十多所川内高校举办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全省重点园区科技型企业家素质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产业转型和重点产业培育”等培训班28期,培训党政干部、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等1800余名,促进了干部培训和人才交流。

(三)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研发设计机构。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截至目前,认定的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等1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均有高校、科研院所以股东或联盟形式参与;目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19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8家,基本上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联合我省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示范”专项,累计支持14个。

(四)推动校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支持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创新组织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模式。2020年度,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共支持“产学研”类项目21项。

二、主要存在差距及不足

总体来看,四川现代产业体系的构筑和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的科研和成果的转移转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将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中愈来愈显重要,但是,四川在以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与国家战略要求、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过去长期以引进、拿来和跟随为主,原创性、颠覆性和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不足,向开放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特别是向科技要竞争力等方面还需加倍努力。

(一)适宜产业化转化的技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一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的有竞争力产品少,创新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2020年全年申请专利为16.8万件,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万件,但能够进行工程化产业化转化的比例较低,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效率不高。二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够深入紧密,企业技术创新独立策源能力不强,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技术创新愿望强烈,但有不少企业又困惑于没有适宜的、可产业化转化的、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成果,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不足也影响了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升。2019年企业R&D投入总量仅占全社会投入的57.1%,远低于全国76.4%的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88%,大幅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

(二)现有创新资源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高校科研成果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和“孔雀东南飞”等现象。同时,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中,不少环节存在缺失、薄弱和短板问题,急需加强科研创新突破,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配置还存在一些错位。我省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植性不足,往往是依靠招商引资,引入国际国内的优势企业来发展,本地创新研发力量没有形成创新生态链,支撑性不够。

(三)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机制不顺、通道不畅,对产业引领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目前,在集成电路、高端精密仪器、航空燃机、新材料、存储器、传感器等不少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而且在当前形势下尤为突出和紧迫,如何加强在产业关键和核心环节进行自主创新,在前沿性先导性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引领性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和下一步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方向。

(四)产学研各参与主体协同创新驱动力不一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发原动力、研发投入、成果激励、创新绩效等方面的创新诉求不同,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较高,有些合作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合作模式形式化,部分产学研合作是为申报项目需求而临时开展,少数产学研结合存在形同虚设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产教融合”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主阵地,我们将认真贯彻此次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创新引领制造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我厅也将认真抓好省委创新十条政策的落实,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

(一)积极推动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利益连结机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建立开放性合作机制的主导地位,支持四川企业与川内高校建立紧密型和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组建新型研发组织。注重探索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和人才的有序流转,保证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

(二)着力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四川企业牵头组织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协作企业承担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共同参与“揭榜挂帅”,参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公共平台,鼓励成果转移和交易中介机构面向四川企业深化服务,在市场化机制基础上,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数量、转化成功率和成果应用率。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会同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我省“5+1”现代产业体系的上下游产业链结盟发展,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同时对照国家级和省级支持的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的要求,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我省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先导性技术攻关。同时,我们也在探索以创新联合体方式,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四)大力支持企业和高校共育创新人才。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所高校人才供给对接常态化工作机制,继续推进我省企业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吸纳国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以及在校研究生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与教育部门和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构建市场有效驱动、企业、高校和院所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共同推动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系列报道之七

聚焦科教融合

助力高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一是高度重视,夯实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系统谋划科教融合,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实现科教兴川、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全省科技创工作主管部门,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2019年已与教育厅签署科教协调创新协议,后续将继续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任,一如既往的重视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夯实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地位。

二是固本强基,夯实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科技厅从基地,成果,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基地建设方面,今年6月天府实验室挂牌启动,高校参与了首批全部4家天府实验室的建设,其中牵头建设了3家实验室。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6家,依托高校建设11家,省重点实验室128家,依托高校建设99家,已覆盖在川高校所有双一流学科。在科技奖励方面,近两年在川高校主持和参与项目获奖共14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占81%,获得自然科学奖占100%,获得技术发明奖占86%。在科技人才方面,全省拥有“两院”院士58人次,其中近1/3在高校工作,今年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的9名人选中有8名来自高校。

三是加大支持,夯实高校科技创新在川全省科技创新中的攻坚地位。为夯实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省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攻坚地位,科技厅一方面积极协调在川高校争取国家科研经费,教育部2019年度全国高校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高校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9.33亿元,另一方面,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总额有限的情况下,持续给予了在川高校稳定科研经费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共支持在川高校科研经费约15亿元。在创新投入方面,教育部2019年度全国高校统计数据表明,特别是2020年,我省首次跨部门联合实施的产教融合示范项目,首批立项建设15个、每年支持资金2.5亿元。

四是深化改革,夯实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突击地位。我省2020年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从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支持举措,更好地激发和呵护了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从四川高校率先探索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验并被国务院批准进行推广,今年我们在7所高校还开展了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此外,科技厅还全力支持在川高校聚焦基础研究、重大科学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下一步,科技厅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强化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完善项目“揭榜制”、经费“包干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端引智计划,推进重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高质量建设,全面深化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二是发挥高校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高校牵头和参与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国家战略和科学未来,谋划科技综合实力、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需求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等迈上新台阶,推动区域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系列报道之八

服务需求 引领产业

聚焦大平台大团队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实验室自2006年批准建设以来,瞄准电子信息系统集成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电子功能材料薄膜化和电子器件集成化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奖13项,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被评估为优秀实验室。近几年,实验室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应用情况如下:

在电子功能材料领域,针对电子系统薄型化、小型化和集成化对功能材料更轻、更薄的需求,研制微波近场通信用高磁导率磁性基板,打破工艺壁垒并实现产业化,产品批量应用于国内外数十家单位,并销往欧、美、日等,累计用量3000万片,经济效益超20亿元。研制的4G/5G基站滤波器用介质陶瓷材料,授权相关上市公司进行成果转化,成为国产化基站滤波器陶瓷材料的最大供应商。

在电子器件领域,针对高压功率集成技术的纵向耐压难题,实验室提出了复合缓冲层耐压结构,突破导通电阻与击穿电压(Ron,sp∝VB2.4 ~2.6)的“硅极限” 关系,被国际誉为 “功率MOS的里程碑”;突破了深沟槽刻蚀填充工艺及电荷平衡的世界级技术难题,与企业合作建成全球首个8英寸超结功率MOS器件代工平台,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累计销售超过50万片晶圆,相关成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过百亿。

在集成电路领域,针对射频集成电路数字化和模数混合集成电路高速、高精度、低功耗的技术瓶颈,突破了全数字化微波极化调制阵列发射系统架构等关键技术,研制的移动通信芯片解决了企业在高速高能效宽频射频集成电路上的设计技术瓶颈,已批量应用于国内相关通信企业。

三点体会:

1. 要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任务-大成果-大贡献。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敢于颠覆式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科技发展。

2. 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从国家当前急需和长远需求出发,敢于挑战,解决卡脖子问题。

3.强化产业引领,推动技术进步。在集成电路等与产业紧密合作的领域,要根据国家和地方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编辑 |熙妹核稿 |关关

来源 |教育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四川教育资讯!
13838文章数 730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