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
一般都认为明代中期孝宗中兴,孝宗朱佑樘似乎成了明仁宗死后明代唯一的明君,可就是这位明君也并非全能,他也有污点,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历史上皇帝们的通病——祈求长生不死。在求仙炼丹的背景下,他崇信的大太监李广弄权贪污,使得弘治一朝贤明的政治出现了污点。
明朝太监
一、李广其人
李广,出生不详,死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五月。在《英宗实录》记载中,天顺时期,弋阳王朱奠壏[ xiàn ]和其父亲的妃子通奸,李广就受命前去勘问,其职称为“右副使”,从五品。弋阳王通奸一事,是皇室丑闻,所以英宗派遣的都是心腹,而此时李广官阶不高,但能得到此项任务,也足见英宗对他的信任。但在《宪宗实录》中再无李广事迹,可能此时宪宗宠爱的太监是汪直,所以李广存在感比较低。直到弘治四年(1491年),李广的名字才又出现在史书中。
明孝宗
《孝宗实录》说,弘治四年(1491年),内官监太监李广受命监督修建京王府。内官监太监是正四品,内官监主要负责营造事务。明代宦官的职称升级不同于外朝官僚,内官升级没有规章,完全出于皇帝恩典,这就需要时间成本,时间一长,皇帝出于恩典就会特别赏赐提拔一些老太监。所以可以判断,在没有特别贡献的情况下,李广此时应该50岁左右。此后李广就长期主管内官监。
二、李广对皇帝腐化的引导
李广的内官监主要负责修建营造事务,和实际决策不沾边。但因内官尤其是司礼监宦官不能外派(出宫),宦官想去外地公干,则“必借列内官监衔”,所以内官监在二十四衙门中一度排名第二。李广是内官监长官,所以名义上只要有宦官出宫,都算作他的手下,凭此桥梁,他在弘治时期已和宫中许多实权太监建立良好关系,这就奠定了李广在宫内的人脉基础。
明朝太监
李广的职位虽然“清贵”,但他丝毫没有懈怠。自古以来,皇帝没有不爱奢侈的,孝宗朱佑樘也不例外。年过半百的李广就凭借修建事务赢得了皇帝的青睐。按照《孝宗实录》的统计,自弘治四年开始到弘治十八年孝宗去世,14年间,由内官监向皇帝提出大规模营造达12次之多,包括道教的修斋建醮、营造宫殿、营造寺庙道观、修葺旧宫、增加匠人、乞增廪禄等,而孝宗几乎全部允准。这对明代风气由简到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至于英国公张懋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广死后,向皇帝进言,说“顷岁工役太繁,内而寿安、钦安宫、西七所、毓秀亭之修建,外而神乐观、太仓、城楼及皇亲屋宇之创造,近者又于兴济县建真武祠,使三军壮气耗于转输之勤,万民膏血浪为土木之饰”。此时已是李广死后,但皇帝的奢侈并没有停止。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李广对孝宗的诱导就在这里,足见李广对皇帝腐化的影响之巨大。
明孝宗
三、一个包工头对军队的危害
李广任职内官监,就类似一个包工头,专门负责营造,按理来说怎么也不能和军队扯上关系,但事实却是,他硬生生将大明最精锐的京军变成了建筑队。
明制,军人身份是世袭的,一旦入伍,世世代代都是军人。明孝宗时,明军大致可以分三类,边军、京军、地方卫所军。地方卫所军沿袭旧制,到明代中后期已经沦为农民,毫无战力。
明军
而京军原有三大营,他们有拱卫京师的作用,所以战力较强。朱棣率京军五征漠北、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前期也主要依靠京军残留士卒进行抵抗,都取得了不小战果。土木堡之时,京师三大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明代宗时,于谦改革京军,此后京军分团营和三大营(未入团营的老弱)两部分,实际三大营已经成为军队养老地。明英宗时正式确立京军十二团营制,共12万人,其取士流程是,旧三大营出身的军士及其后代,经过层层选拔,合格者入十二团营,这样一来,旧三大营实际成了征兵地。十二团营制度在明宪宗时发展完善,十二团营依旧为十二支部队,但军士增加至14万,各营以勋贵为主将,以军功武将为辅佐,以官宦为监军。应该说,京军凭借优良的历史和拱卫京师的重要地位,即便久不打仗,也没有太疏于训练,断然不会出现明世宗时期,俺答进犯京师,京军龟缩城内不敢出城,任凭蒙古骑兵蹂躏京郊的情况。可京军退化成废物,关键节点就在孝宗朝。
明军
弘治七年(1494年),李广巴结孝宗,引诱孝宗说皇宫太破旧了,请求“修内府万春、寿安等宫及各处殿宇房屋墙垣桥梁”,但文官不给批银子,孝宗受制于文官,李广就说可以发动京军修筑,不给工钱,就当让他们尽义务了,孝宗大喜,于是命“遂安伯陈韶领官军万人”开始修筑宫殿。京师卫戍部队不训练,转而去当施工队,这种损害战斗力的做法当时就受到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马文升的反对,但孝宗不听。结果开了个坏头,大家一看皇帝都把军队当劳工使,直接指挥军队的勋贵们本来就成了只会享受的废物,现在更是有样学样,于是“京军役占”成风,京军亦腐败下去,自此京军战力大减。
四、弄权
明代立国以后,朱元璋将方术列为杂流,意思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国家层面上,皇帝从不提倡求仙、炼丹和方术。但皇帝都祈求长生,圣明如朱元璋还迷信张三丰等道家先贤呢。成化时期,宪宗广招道士入宫,妖道“(李)孜省乃学五雷法,厚结中官梁芳、钱义,以符箓进”。孝宗登基之初,坚决反对方术,将祸乱宫廷的诸多道士、和尚给踢出宫去。但孝宗太孝顺了,“事两宫太后甚谨,而两宫皆好佛、老”,所以不久后,和尚、道士又纷纷进宫。在两宫太后的耳提面命之下,孝宗也逐渐沉溺于佛道、方术。
明代的方士
李广在成化时期就目睹了宪宗对梁芳等爱练功的宦官的宠爱,知道以道友的身份更能亲近皇帝,所以李广又“以丹术符水见宠任”。李广凭内官太监和皇帝道友双重身份彻底取得孝宗信任以后,太监弄权也就开始了。“(孝宗)最眷爱广,而大臣遂与广通贿赂,门如市”,甚至连内阁大学士邱濬都拜在李广门下;宪宗朝被罢职,此时已经73岁的王越,“复结中官李广”,最终成为三边总制兼巡抚,主管甘肃军政要务,最终在外朝出现了李广的阉党。
到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广劝孝宗修亭子,但亭子修好,孝宗“幼公主殇”,不久,“清宁宫灾”,此时完全沉溺道法的孝宗请道士占卜,得知是李广请修亭子犯了忌讳,才招来灾异,李广惧而自杀。《国朝典汇》则说,当时孝宗的小公主病了,李广用符水给她治病,结果小公主死了,李广惧而服毒自杀。如此李广才算在意外中退出历史舞台。
明代太监
文史君说
李广虽死,但李广的阉党还在,外朝阉党极力鼓动孝宗给李广建祠堂、授匾额,以彰功绩,对这些建议孝宗都欣然允许了,可就在此时,“黄米”“白米”之账案发了。明人尹直在《謇斋琐缀录》中记载,李广死后,孝宗坚信李广家中有“奇方秘书”,于是派人去他家寻找,结果发现了一本写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通计数百万石”的账簿,孝宗就问“广所食几何?乃受许多米”。有人就回答“黄米即金,白米即银”,帐中“六部尚书列名者五”,孝宗闻之大怒。李广一党马上通过国舅张鹤龄的门路,加上账簿中的重臣或去世、或主动离职,孝宗才没有大开杀戒。孝宗历来被认为是明代中兴皇帝的代表,但从李广事迹来看,孝宗也并非完美无瑕。
参考文献
《明孝宗实录》,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
郭厚安《弘治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