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书速递 |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0
分享至

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著,

旨在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传媒及其从业者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人视媒介及传媒从业者为环境监测者、社会的哨兵,有人视传媒人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有人称传媒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人把新闻媒介视为社会公器,视传媒为公众的耳目喉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无论是哪种比喻,都在相当程度上彰显了传媒及其从业者的重大影响力。以培养职业传媒人为己任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履行职责的方式及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和进步。

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是指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新闻传播教育则不然。与一般教育比较,新闻传播教育有如下几个重要特性。

其一,新闻传播教育是大学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大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通才教育。他反对大学过早专业化,要求专业化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之上,因为通才教育可以为各种专业级教育提供学术基础。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一般都遵循三个目标,而这三个目标又有相互重合的地方。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第二个目标究其本源要追溯到古雅典时期,也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文明人,具有自治和民主的思想,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社区事务。第三个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让他们具备思考和自知能力,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又幸福。也就是说,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但反对过早专业化。

其二,新闻传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或专门教育。“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门教育,是学生进入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和建设的准备。”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史哲专业,其面向的是生机勃发的传媒行业,许多学生就是怀抱着记者之梦来到新闻传播院系的,其职业导向性十分鲜明。

其三,新闻传播教育还是成人阶段的教育。进入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在18岁以上,都是法定意义上的成人,早期的教育已经使其在个性上定格,尤其是在道德人格方面已经成型。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兴趣和心智功能的拓展。

其四,新闻传播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无论中外,几乎所有国家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接传媒行业、面向社会,其人才培养的一些重要环节是与社会、与行业共同完成的。如专业实习,还有来自业界的师资等。

其五,新闻传播教育还是创新、创造教育。传媒行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是一个对技术变动十分敏感的行业,外界的技术突破,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率先会在传播领域激起波澜,成功的新闻传播院系,往往能够引领风气之先。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大多强过其他专业。

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在本质方面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以及新闻传播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别开来的根据,可以做这样的表述:新闻传播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交往实践。其核心内涵有如下四点。

第一,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首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目标,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目前的条件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这一目标首先体现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在人格上,在学业方面,在体质方面,使学生的才智、道德和魅力延伸到极限。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高尚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在此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说:“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学会做人,学会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人文教育的最大作用和目的。”

第二,促进社会大众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置身于一个民主的时代,处于一种信息化的氛围中。在这个时代环境下,传媒人犹如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信息流程的把关人。他们决定了公众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讯,公众诉求的表达也较强地依赖于传媒人对其职责的忠诚。而职业传媒人绝大多数来自新闻传播院系。借助于学校、信息传播、学生,社会大众也能得到可靠的继续教育、政治启蒙,并使之成为他们自身发展重要的动力来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宣称,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推动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方面,新闻传播教育功不可没。

第三,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现代民主社会,新闻传媒是公众交流的意见平台,是舆论监督的基本工具,是监测社会环境的哨兵,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谐、公正的确立,在相当的程度上得益于新闻传媒的贡献。所以,一个发达的国家必然会有发达的新闻传媒系统,贫穷、专制、暴政往往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梁启超引用西方哲学家的话说:“完备的事物必产生于完备的时代。”发达的报业必以强大的国家、发达的经济、民主的制度、智慧的人民为土壤。因此,“欲觇国家之强弱,无他道焉,则于其报章之多寡良否而已矣”。这是因为:“报章愈多,体例愈善,议论愈精,记载愈富,能使人专读报纸数种,而可以尽知古今天下之政治、学问、风俗、事迹,吸纳全世界之新空气于其脑中。”“故阅报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所以,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充分地肯定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其中自然包括新闻传播教育。先进的文明、发达的传播,与发达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分不开的。

第四,新闻传播教育是人的交往实践。教育直接促成了人才的养成,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在心智、才华、道德、人格、体魄等方面全面发展,由此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引人注目的结果是怎么得出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正面审视教育的过程。正如前面说过的,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整个教育过程直接表现为各个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校长、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不同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地位、权利、责任与义务,积极还是消极,主动还是被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果。同时,这种交往实践也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交往的空间及交往主体的自由度。新闻传播教育不是纯机械的生产,不是简单地播什么种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新闻传播教育的主体、对象是人,人性的复杂与灵性的万千变幻,使得教育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功能和使命。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新闻传播教育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它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为谁去做?应该怎么去做?这些都必须基于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去思考。虽然在培养人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下,期待从内容形式到体制机制完全一致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国体政体的不同,文化的多样性,还有现实的经济基础的差异,使得各个国家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教育过程的管理、课程体系的建构、人才培育的政治导向等,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质的规定性,是每个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传播与社会同生共存,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其教育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也承担着国家民族不同的期待。新闻传播教育更是如此,因为新闻传播教育面向社会的传媒行业,而传媒又是社会的耳目喉舌、交流平台,是社会舆论的策源地。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新闻媒体正是与民众交心的主渠道,是引领舆论的重要阵地。绝大多数国家的职业传媒人都是来自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毕业生。

从新闻传播和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成建制的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无论美洲还是欧洲,最早的那批大学新闻传播院系都是为“培养新闻媒体从业者而创办的”,其使命(或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优秀的职业传媒人。根据钟新、周树华教授对国外20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查,直到21世纪初,还有相当一部分一流新闻传播院系仍在坚持这一传统。“培养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保持一个民主社会的信息流通。”(马里兰大学菲利普·迈瑞尔新闻学院院长托马斯·康科尔教授)“教给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热情。”(南加州大学安伦伯格传播学院院长杰弗里·考恩教授)“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肩负着一个令人敬畏的责任——公正、平衡、全面地报道。”(道格拉斯·安德逊)2005年11月19日,在“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包括8所国外院校在内的61所中外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达成了“北京共识”。共识第三项就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应当以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自豪感担负起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责任。”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通过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就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可见,从新闻传播教育诞生,直到21世纪的今天,培养优秀的职业新闻人,一直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使命。

但是,开始于20世纪末期的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众多新媒体,整个传媒业生态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个新的时代逐渐拉开了序幕。新时代完全不同于既往,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纸媒的读者越来越少,大部分报纸的读者流失严重,传统电视的收视率显著下降,经营收入下降;由于传媒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少媒体为了赢利的目标而改变了把关的标准,降低了对客观中立的要求,传播内容越来越娱乐化,以至于新闻传播的质量越来越低。由此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几乎所有国家传媒的职业声誉都开始下降。其结果令人越来越揪心。“如果越来越多的公民不再去阅读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调查、认证和职业处理程序而确认的信息(我们称为‘新闻’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价值,那么新闻职业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功能。相应地,新闻业也就失去了它的‘品牌’,它的特殊地位。”在这个大背景下,社交媒体开始崛起,公民新闻、公民记者逐步进入新闻传播的主要领域。信息传播的生态由此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变革的压力,那就是信息传播生态的变化、新闻生产流程的变革,以及越来越迅猛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能力规格的变化上,而且出现了把传播知识与能力作为公民素养的要求,这种要求越来越强烈,以至不少大学新闻传播院系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针来回应这种要求。如美国一些大学开始把培养具有良好新闻素养的公民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曼卡托分校大众传播系试图“通过普及教育,培养有见识的市民和媒介的消费者”。西北大学新闻系的目标则是“教授公民和消费者有关新闻媒介在美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不少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开始致力于吸引非主修新闻专业的学生。如南佛罗里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系、贝萨尼学院传播系开始努力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服务对象,期待自己的学生不仅能够成为出色的职业传媒人,而且能够成为具有深厚媒介素养的公民。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传媒在变,需求在变,新闻传播教育自然也要顺应变革的趋势,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亟待改变的,就是对教育使命的认识。如前所述,新闻传播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以培养职业传媒人为目标。对中国来说,新闻传播教育是舶来品,在培养目标上面,自然也接受了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现在传播生态、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已经并且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意识不能再停留在过去,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除了大众媒介仍在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健全社会不可或缺的标配外,还有社交媒体的崛起,在传统媒体、职业新闻人之外,公民记者、公共传播机构正在成为公众信息消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还有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协商民主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对公众新闻素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界必须回应社会的需求,在教育使命的认知上有所突破。自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以来,新闻传播院系的培养目标一直局限于职业新闻人。如今,这种单一的面向严重地束缚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要适应当下的需求,必须拓宽视野,将单一的培养目标裂变为多种目标,积极地应对时代的挑战,主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首先,继续致力于职业新闻人的培养。深耕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为专业媒体输送大量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也不论公民记者、全民传播发展到什么程度,有品质的、具有公信力的传播媒体,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稀有资源。众声喧哗之下,人们终究会知道理性声音、专业解释的可贵。可以断言,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民参与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专业新闻媒体、职业新闻人的价值将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为社会所认知。

其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公共传播人才。根据学界的理解,公共传播人才有两种。一是专业新闻媒体之外的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人才[;二是在众媒时代语境下,创办自媒体致力于新闻生产的普通公民。对这些人的媒介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这一使命的实现,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新闻传播院系面向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第二学位或主辅修课程;对在职的公共传播人才,则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非全日制学位教育。

最后,致力于提升普通公民的媒介素养。在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是稀缺资源;如今信息爆炸性增长,冗余信息、虚假信息反倒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犹如空气,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一般居民如果没有起码的媒介素养,实在难以适应。波兹曼这样说:“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人类执着地追求快速提供信息的机器,结果,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新媒体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信息垃圾堆放场。”要消除这些信息垃圾,或者变废为宝,发挥信息资源的潜力,必须大大提高普通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辨识真假、利用信息、主动传播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活品质,维护其基本权利,而且对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民主协商、公民参与、舆论监督的落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免费开放;设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成人继续教育项目;接受社会组织的委托举办媒介素养培训班;等等。这种教育服务,既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传播院系不容推辞的使命。

新闻传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曾要求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这四大服务落实到一点,就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不管这些优秀新闻传播人才是在传统媒体工作,还是在公共传播部门就职,抑或是自媒体人士,或者是普通的公民,这样的人才越多,我们的社会运行就越顺畅、和谐,我们的国家战略就越容易实现。

(节选自《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张昆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书籍简介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张昆 著

2021年7月/99.00元

978-7-5201-8383-3

内容简介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著,旨在建构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体系。作者从教育使命、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环境及院系管理诸环节(要素)解读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深入研究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探索传媒转型及流程再造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具体路径。其理论建构和独创性见解,对新闻传播专业高等教育理论领域的学术探索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不乏启示和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张昆,教授,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2010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入选国家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
第三节 履行新闻传播教育使命的路径


第二章 新闻教育家
第一节 何谓新闻教育家
第二节 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多重角色
第三节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
第四节 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战略思维
第五节 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主任)的四大要务


第三章 教师与教学团队
第一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瓶颈
第二节 设立冠名教授席位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学团队建设
第四节 后喻时代的教学相长


第四章 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体系
第二节 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
第三节 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完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


第五章 教材建设
第一节 教材:功能、源流及挑战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专业教材建设的认识误区
第三节 教材建设中的五大关系
第四节 新闻传播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


第六章 实践教育
第一节 实践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 新闻传播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新闻传播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确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大实践”观


第七章 学生事务
第一节 解读学生事务
第二节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之比较
第三节 当前新闻传播院系学生事务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铸魂:学生事务的主旋律
第五节 新闻传播院系学生事务的创新路径


第八章 院系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校园文化与院系文化
第二节 院系文化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
第三节 影响院系文化的四大要素
第四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院系文化
第五节 建设院系文化的路径


第九章 学科建设
第一节 当前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学科建设及学科评估
第三节 制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要素
第四节 案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第五节 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路径


第十章 院系管理
第一节 新闻传播院系的办学定位
第二节 院系管理中的十大关系
第三节 院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第一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支点错位
第二节 部校共建与校企合作
第三节 分类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转型

第四节 教学组织重组与课程体系再造
第五节 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第六节 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教育研究
第一节 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
第二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空间
第三节 建设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附录一 解读中国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附录二 幸运感恩期待:卸任院长感言
附录三 传媒教育要满足业界需求,更要顺应社会期待
附录四 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
附录五 老兵尚未凋零,期待再写传奇

参考文献
后记

张昆自选集(全4卷)

张昆 著

2021年2月/698.00元

978-7-5201-7915-7

《张昆自选集》为华中科技大学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共四卷,精选了张昆教授30多年来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报告、学术性讲话、致辞以及序跋,全面再现了张昆教授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思想。四卷分别为《卷一:新闻传播教育研究》《卷二:传播思想史研究》《卷三:政治传播研究》《卷四:新闻史论及其他》。

传媒进化论

石长顺 著

2020年11月/138.00元

978-7-5201-6147-3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集中于融合传播创新研究,探索在媒体竞合发展的新格局中,传媒如何建构新型主流媒体,重塑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主体,重组现代广播电视话语体系,为现代传播体系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编侧重于电视传媒进化研究,集中从电视传媒进化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电视新闻的微传播,以及电视的公共服务与责任。下编侧重于传播教育改革研究,分析媒体融合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借鉴西方媒体融合教育经验,探索构建融合传播教育体系的方法与模式。

新媒体与社会(第25辑)

谢耘耕 陈虹 主编

2020年6月/128.00元

978-7-5201-6354-5

本辑“专题策划”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和创新,考察了智能媒体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法律调控、海外传播及舆论战、伦理失范、品牌传播等问题;“学术沙龙”重点关注媒体融合中的变革和挑战,研究了媒体融合话语建构的进路等问题,对“洗稿”行为和表情符号进行了法理意义上的检视;“个案研究”以全国首座全面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为例,分析媒体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话语传播策略;“他山之石”栏目以美国为例,研究了其地方政务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应用问题。

新闻传播与法治理性

顾理平 著

2012年12月/98.00元

978-7-5097-7899-9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公开发表在国内刊物上的论文汇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新闻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探讨了我国新闻法治的宏观问题;第二部分“新闻传播与新闻侵权”,主要探讨我国目前新闻法治的具体问题,尤其是新闻侵权问题;第三部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用法律的眼光,分析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传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及其中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征稿

你有没有想“墙裂”安利的好书呢?

为此,我们将长期开设征稿活动

稿件方向以本社图书书评为主,形式不限

字数1000-2000字,行文流畅有深度

若您对征稿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小编

欢迎来向我们投稿~

期待看到各位的大作!

SSAP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点击阅读全文,浏览电子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介绍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
4714文章数 241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