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杀人狂来追赶一个无辜的人,这个无辜的人跑到你的屋里躲了起来,这个时候这个杀人狂来问你,看到一个人进来了吗,而这个时候你应该撒谎告诉他,你没有看到吗?还是你告诉他这个人就在屋里?这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看康德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知道答案,可以文章的一半的位置。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哲学与人生”专栏,今天开始我们分享康德的道德观。前面一期视频,我们分享了道德哲学里面,英国哲学家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道德观,他们以是否增加了人的幸福和快乐来衡量道德,接下来,我们今天分享另外一派观点,那就是大哲学家康德的“义务论”。如果说边沁的功利主义是注重结果的话,那么康德的义务论就是更注重:动机。
每一种道德理论都有一个起点或者说出发点,康德的“义务论”的起点是什么呢?是 “善良意志”。也就是“善良的初心”或者“善良的动机”。和功利主义以结果论英雄相比,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的,是道德的,就因为它本身就是善的。所以,康德的善良意志其实区分了:道德是好的,和道德上好的结果。
但康德对“善良意志”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书里面说:“很多人极富同情心,以至于在没有任何额外的虚荣或自利动机的情况下,他们也心满意足地向周围的人传播着快乐,而且只要这快乐是他们传播的,他人的满足感便能让他们感到欣慰。但我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种行为与义务多相符,有多友好,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而是同其他倾向有着一样的地位”
显然,在康德眼里,如果一个人行善的同时,还为了获得了某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的行为都不是纯粹道德的行为,所以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是一种纯粹的“善良意志”,不含有任何私欲的动机,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甚至将“同情”都视为“次等级”的道德,因为你在同情别人的时候,有某种道德的优越感。
正因为这么严格的道德规范,康德的最高道德原则称之为“绝对命令”或者“定言命令”,也就是,绝对完全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情况下,你做出的善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基于欲望、同情、倾向,道德是无条件的善。从这个层面来看,这种道德观念,其实在我国的道家思想所推崇的道德感是非常类似,是一种自然而然,完全发展内心的一种善的行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说,德行高的人不认为自己德行高,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之人;德行低的人不认为自己没有德行,因此才是无德之人。德行高的人顺其自然,而不追求任何目的,看起来就像无为;德行低的人却经常有意而为之。所以,道家思想推崇的是“自然之道”,是不带任何目的,不刻意的“无为之德”,这和康德的道德思想中“绝对命令”有类似的地方。
康德道德观的最高原则是绝对命令,它有三个准则
。
第一:你行动时,所遵照的准则,应该是你意欲其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的。第二:你行动时,永远要把人性,无论是你自己的人性,还是他人的人性,同时视作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第三:你行动时,要按照一个只是可能存在的,目的王国中的成员为其订立普遍法则时遵守的准则。其实这三个准则看起来有点奇怪,不过可以用两句话简单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不以别人为手段,而是目的。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
在康德看来,道德的行为,首先这条规则是可以成为普遍法则的,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适用,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如果一个杀人狂来追赶一个无辜的人,这个无辜的人跑到你的屋里躲了起来,这个时候这个杀人狂来问你,看到一个人进来了吗,这个时候你应该撒谎告诉他,你没有看到吗?在康德看来,即便是面对一个杀人狂魔,也不应该撒谎,你应该告诉他,这个人在屋里,但是你也会告诉他,如果他要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你会跟他拼命。在康德的道德思想中,撒谎是一个道德准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有点不近人情,太追求绝对的标准了,这其实也是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道理,因为它是一条普遍的法则,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
第二条和第三条其实是类似的,也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区别。我们不应该以别人为手段,而应该是目的本身。也就是你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仅仅把别人当作手段来利用,是不道德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句话不好理解,在康德看来,把一个人当作目的来对待,就是把他们当成有独立的、自由意志的人来对待,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你实现某些目的和私欲的途径和手段。因为,如果仅仅把他人当成某种手段,就等于试图让他们的意志屈从于你的意志,这是不道德的。
其实,针对这一条也是很多人批评,比如你让快递小哥给你拿快递,是不是把快递小哥当成了手段,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呢?这也是不道德的吗?而且在经济生活中,显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很多时候,目的和手段其实很难真正区分,或者说很难有真正纯粹的目的,而不带任何手段的。比如在康德的道德观念中,一个人荒废了自己的技能,或者结束自己的生命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第二条法则中,你不仅不能将别人作为手段,也不能将自己作为手段,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你愤世嫉俗的目的,这也是不道德的,你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某种手段。所以,很多人说,康德的道德观念,过于严苛,更像是一种理想中的道德观,在现实生活很难做到,或者说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
康德提出这样的道德观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高度自律,非常严谨的人,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科尼斯堡,他就在科尼斯堡受教育,大学毕业之后就在学校教书,到46岁才正式成为哲学教授,康德是近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康德的生活极为严谨,甚至可以说单调。他雇佣了一个老仆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唤醒他做固定的事,像闹钟一样的,很少有破例。康德每天下午都会去散步,到朋友家聊天,一般是三点半出门,七点钟回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甚至把康德看成了时间,科尼斯堡街上的人有时候会互相询问:现在七点钟了吗?回答的人说:大概还没有吧,因为康德先生还没有经过。后来,他每天走的这条路,被称为“哲学家之路”。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今天我们分享了康德的道德观,在康德的道德观念中,其实道德、自由、理性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我们不应该将别人,甚至自己视为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从某种方面来说,道德是我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也是对每个人自由意志的尊重,这是康德道德观中,自由和道德的一致性的一面。另外,在康德看来,一个人有两种人格:一是自然存在,也就是以实践为依据的经验存在,同其他动物一样,人渴望和追求幸福;另一个是有着内在自由的存在,或者理性的存在,你遵循理性来行动,而且也有能力遵守道德律。
康德认为,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种义务,那就是让你的欲望服从你的理性,就像一个瘾君子为了达到某种“更高级的自由”,而努力压制自己对毒品或酒精的渴望一样。你当然可以选择自然的存在,但这样做的话,某种意义上你是在欺骗自己,你是一个让欲望服从理性的人。如果你以理性自由为代价,去追求你的欲望,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感到深深的悔恨,甚至是自我仇恨。所以,你唯一让你的欲望服从你的理性自由,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很多人总结说:自律即自由。这里的自律就是一种绝对的理性。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继续道德之旅,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订阅我的专栏,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