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中医如何快速成长?让我们看看王斌医生的经验。
一名年轻中医的成长之路
读书、临证和思考
#0 1
2000年夏天,我报考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时名浙江中医学院)。当时恰逢教学改革,学校设立了重点班,我有幸入选。教学采用小班授课,临床课上午授课、下午跟诊,这种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我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基础。
大学毕业,我开始边临证,边研读医案典籍。仲景方证理论迅速吸引了我。对于一个中医初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较为便捷的学医途径。
那段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方证类书籍,并对日本汉方医学有了一定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患者的肯定。
但时日稍久,却觉后续乏力,有些自认为明显方证相合的患者,用之却如水投石,枉然无效。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一的学生,手术切除腋下腺后,常觉身胀不适,口中黏腻不化。我处以黄芪防己汤,自觉方证颇应,但用药前后一月有余,竟无寸效。思考原因,应是自己仅仅看到了方证露出水平面的冰山一角。于是,我开始追问方证背后的意义,精读各类经方医籍。
#0 2
进入了经方六经辨证的世界后,以真武汤治垂危的外祖母,以桂枝汤治小儿顽咳,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治久咳不愈的肺炎,五苓散治顽固手掌湿疹,胶艾汤治经漏年余不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五苓散治顽癣,在当地小获声名。
随着医名略起,门诊各类内科杂症日渐增多,许多患者主诉纷繁复杂,辨证颇为不易,感觉又一次遇到瓶颈。
此时重读黄元御《四圣心源》一书,将一气周流的理念结合自己的脉诊实践,执简驭繁,临证用药,往往能抓住关键病机。
这个阶段开始,我更加重视舌诊和脉诊的运用。譬如曾遇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和乳腺恶性肿瘤患者,诊脉均在右手关脉探及硬浊之脉,思及乳房属胃,从阳明痰瘀入手,取得不错疗效。顽固性失眠患者,以柴胡类方、酸枣仁汤乏效,诊脉觉左寸凝关伏,以三棱破血开气后,左关由伏弦成弦虚大之状,寸凝渐解,睡眠改善。
顽固性偏头痛患者,月经迟发,大便干结,诊脉却得右寸虚大,因其为教师,辨为久言伤肺,肺气不能顺降,治用款冬花、紫菀之类润降肺气药物,药后头痛止、月经至、大便通。
有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后,再读《濒湖脉学》《临证指南医案》等书籍,对于脉象的体会,更加鲜活。当年读来艰涩的医案,也觉得十分亲切。
言简案短的案例,常常根据自己的诊疗经验,补充舌脉病机,这种读书方式成为我训练自己临床思维的又一种途径。
#0 3
从医以来,如果说临床水平有所进益,除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之外,最该感谢的就是这些年所读的中医书籍。
在我看来,读中医书籍并验于临床,是提高诊疗水平最为便捷的途径。近几年来,积累读书笔记,收集验案经验,有了这本小册子。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是我研习《濒湖脉学》过程中,结合自身临证体会的读书笔记。脉诊的实践性很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些体会,我把自身的感受以文字形式加以表达,更多的是主观感受和个人心得,可作一家之言。
二是《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这些笔记,或是简释病机,或是由医案而引发某些感叹,或是结合自身经验对叶氏未予表述的内容加以推测。明师难得,这样的方式读叶氏医案,对我而言,是一种提高辨证技巧的重要途径。
三是中医经典临证启悟。记录的是我临证时,遇疑难杂病,受经典古籍启发,遣方用药获效的案例。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我读医学经典的一点体会。
四是临证用药验证录。记录的是我读各类本草书籍、名医用药经验后,验于临床而得出的体会。由于地域差异,个人经历不同,许多用药经验都需要有内化的过程。平日为了研习药性,我常以单味药物煎煮服用,感受药性并自测脉象。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我的本草读书笔记。
成书过程中,我大学时期的班主任徐晓东老师给予了诸多鼓励。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连建伟老师为这本小册子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这本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我读书、临证、思考的一些体会。虽用心尽力,但限于学识和经验,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医临证读书笔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王斌 ,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雪莲 视觉|花椒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