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潮,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开始兴建古城、古街。
在江南一带,你很容易看到有着粉墙黛瓦、木制镂空雕花、刻着仿古字体的石桥的古街与古镇。
但真真正正能让你感受到历史厚度与韵味的不多,甚至有些只是对历史蹩脚的模仿。
而像苏州这样,不仅只是有一条孤零零的老街,更是有一片区域能被称为“古城”的就更加稀少。
而这个区域,如今正在被某种方式被盯上了
相比园区,姑苏区的道路要窄得多。
我的一个已经拿驾照一年多的同事,至今不敢把车开往姑苏区。
当你耐性忍受完姑苏区的堵车,紧接着有下一个困难等着你——停车。
上周末,去姑苏区吃饭,车子兜兜转转,被一群人引导来引导去愣是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才有地方停。
姑苏区的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经常因为停车位不足把前来就医探视的车辆卡在门口,导致附近的一段路堵塞。碰上个下雨天,门口保安同时指挥好几辆车,喊得脖子都粗了。
根据官方于2019年8月发布的排摸数据显示,姑苏区住宅、医疗、园林等八大类设施配建停车场888个,停车泊位160597个。
而依照相关标准,上述项目应配建停车泊位264870个,泊位空缺104273个,空缺率为39%。
且有限的停车资源多为人工管理,还存在着泊位流转率低、泊位空余信息不明、车辆违章停放等问题。
这就更加剧了姑苏的“停车难”。
而最近,姑苏区街头发生的一些改变正在悄然改善区域内的停车难题。
这是姑苏区民治路、景德路的一段路面,看起来已明显与普通路侧停车位不同。
而当你把车停进去时,会发现更多神奇的地方。
刚刚你看见的黄色警示线并不是画在地面的符号,而是个感应装置。当你的车停进去后,设备会感应到车的存在而自动升起。
并且它还能根据不同车辆的底盘自动调节升降高度。
为了进一步减少可能对车辆底盘造成的伤害,设计者选用了橡胶作为设备与车辆底盘预接触部分的制作材料。
当你准备离开时,扫码支付好停车费后(可开具电子发票),这个装置会自动“缩”回地面,路面又会如寻常一般平整。
通过这种埋入式设计,道路交通安全也得到了兼顾。
这套设备叫做“无线智能车位锁”,是属于路内泊位智能化无人值守系统的一项自主发明专利。
这套系统综合运用了5G窄带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
除了“智能地锁”,这套系统还配有智能APP和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两个端口,车主可以实时查询停车余,再也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找车位。
在一些重要路段,车主甚至不用手机查询就能知道停车位情况,因为有电子诱导屏动态显示余位信息。
目前这套系统正由苏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协同科技公司试点,截至今年5月末,智能地锁已在苏州市银泰路、公园路、民治路、景德路东段 181个泊位进行了试点。
这是苏州市政府为了改善古城交通状况在地面设置的“黑科技”,而在你未曾注意的天际,也有隐藏的“黑科技”——高位视频。
目前苏州已在古城的金品巷、嘉馀坊、庆元坊、葑门路开展了139个泊位试点。
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高位视频可以24小时监管停车位。
自动采集监测每辆使用过停车位的车辆的车牌号,驶入、驶离路内泊位轨迹,甚至还能识别出车辆是否跨位停车。
并将前期采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完整的图像证据链上传智慧停车云平台,实现自动计时、计费,车主可进行自助扫码缴费。
通过地面、天上两个智能化设备的布局,苏州古城实现了停车收费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据官方数据透露,这些试点泊位平均周转次数上升到7.4次,较以往人工收费管理模式提高了近1.5倍,周转率大幅提高,实现了有限道路停车资源的高效利用。
每个想感受老上海弄堂韵味的游人多多少少都去过田子坊,在逛完这条街后,你确实能跨越时光感受到些许旧时风雅,不过这些许的风雅也在只有忘却了接踵摩肩的拥挤后才能品味到。
在苏州古城,像田子坊这样游人众多却狭窄的古街也有不少。
如此特征的商圈再搭配上苏州古城本就令人头疼的交通状况,尤其是节假日时,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商圈管理难题,苏州政府也正在默默发力。
以苏州著名的“观前商圈”为例,今年元旦,平江街道观前地区管理办公室里,就多了块电子大屏。
这块被称为“云上观前智慧商圈管理平台”的电子大屏,可以汇集观前街附近路边监控等传感器的数据,并将现场的行人、车辆以及环境状况实时同步至三维虚拟场景中,实现线上线下实时同步、高度还原。
图中由绿色-黄色-红色的渐变,代表着人流量逐渐增多。
对于这些人流量很多的红色区域,工作人员还可以调出实景画面,详细地了解其交通、人流情况。
再通过对讲机等工具,就能将后台情况实时反馈给现场的巡逻人员,方便其进行管控和疏导,乃至前期就根据大屏显示的情况做好人员部署。
这就相当于为现场的管理人员开了一个“天眼”,除了经验,现场工作人员又多了一个更加精准、智能的工具辅助管理。
这将极大地改变以往“难控”、“乱管”的问题,提升市民与游客的休闲娱乐体验。
名胜、景点固然不是古城的全部,但这些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区域,确确实实凝练了苏州古城的精魂。
也是大部人游人认知苏州、窥见其文化的窗口。
如何让游人通过这些“窗口”认识苏州、爱上苏州?
想必只有让这些“窗口”更加井然有序、让旅人游玩时多一份从容才会有更大的可能吧。
而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智慧商圈管理平台,也有着更深层次的作用。
于我们而言,疫情最凶猛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新冠病毒却并没有离我们而去。与病毒共存,时刻做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风险的准备也是社会管理者一项重要任务。
商圈是人流聚集地,自然也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地区。
可以预见,这样可以实时监控并清晰再现实体商圈的智慧商圈管理平台,也将成为政府开展公共卫生管理的有力工具。
短暂性地驻留在“历史”中是一件难得的幸事,但长久地居住在“历史”中却不一定。
就像有能力的上海土著,都会逐渐搬离上海的老弄堂。如今留在姑苏区的很多也多是些银发老人。
低矮年岁已久的古宅,不仅意味着居住舒适度逊色商品房,没有配备消防等设施也让这些老房子有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
鉴于苏州古城区很多房子历史悠久、具有文物价值,一旦损毁就再也无法复制。且居民大多年岁已高,如若发生火灾,将会非常危险。
于是,从2017年开始,苏州一些古建筑上就开始“长了一个小盒子”。
这个“盒子”首先使用在文保建筑、古旧老宅、直管公房,后来又慢慢地推广于私宅民房中。
据今年4月官方发布的数据,类似这样的“盒子”及配套的各类设备已安装超过2500台,惠及居民近700户。
靠着这个“盒子”,一位八旬老人得以在燃气泄漏中幸存,一家苏州古城小吃店的火灾得以幸免。
据平江街道城管处处长透露,在这个“盒子”的保驾护航下,消防大队接到的平江街道辖区的报警次数已由2018年的132次,锐减到了2019年的62次。
实现有效预警达到27次,通过及时处置均未形成火灾事故。
消失了70次消防报警、避免了27次火灾。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古城百姓看似寻常的、无悲无喜的平安。
而这样的普通奇迹,又是如何为一个小“盒子”实现。
这个“盒子”名为“智来安防云平台”,采用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只要在老宅中安装与之匹配的烟感探测器、电气火灾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设备,便能24小时监控室内情况并通过无线技术将实时数据传输给平台。
一旦出现异常,江苏智来安防云平台监测中心大屏上第一时间发出警报,随后值班人员会立即通知网格员。
5分钟内,就有附近值班的网格员对警情或隐患进行初级处理。如需进一步处理,指挥中心也会立即联系相关应急管理部门。
这套流程便是被称为“终端监测—无线信息传递—平台预警—信息反馈—现场处理”工作模式的“五合一”智慧消防系统。
除了安装终端设备,为了保障系统顺利运转,还配备400多名网格员,进行线下护航。
为了更好地服务古城区的银发老人,苏州政府还建立了“三级预警”机制。
>第一级由监控平台将预警信息推送给老人本人或亲属,提醒情况异常的信息以及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具有提醒和警示功能。
>第二级将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物业、网格员、社区,由最近的人员上门查看情况,此时如果屋内有人,则一起应急处置突发情况、排除危险源;若遇到屋里没人的情况,现场人员第一时间关闭户外阀门切断电源、气源等,先行应急处置。
>第三级是在一、二级响应不通畅的情况下,预警信息推送至街道安监部门,接收预警信息在赶赴现场的同时通知消防、公安等部门,最快时间到达现场实施救险。
通过这套机制,老人的子女们会更加清楚老人的安全情况。还能综合利用各种防护资源,提升救助效率。
而至于设备后续维护,也无需居民操心,会有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安全网格员的定期上门检查。
这一系列的举措,降低了古宅毁于火灾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它守护住了数百户古城居民的平安。
智能车锁、智能商圈、智能消防等等,这一系列智能设置实现了对苏州古城的精细化管理,在没有改变古城外观的情况下悄然改善来古城的旅游和居住体验。让这座城焕发了新的生机。
没有留住历史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而不能让人好好生活的古城同样也是没有灵魂。
苏州的古城真真正正地让时光停留,又在时光中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