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千古全才的苏东坡,一生曲折坎坷。苏东坡的前半生,凭借出众的才华也曾经闪耀过大宋朝堂,但他万万没想到宋朝居然也有“文字狱”,仅仅因为在给皇帝的谢表上发了几句牢骚,竟然被王安石的“新政”党污蔑为对“新法”不满,借机诽谤朝廷,从而对其进行政治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历代文人笔下的苏东坡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后,42岁的苏东坡职业生涯急转直下,并由此开启了20多年的漂泊之旅。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冠以“琼州別驾”之虚职,流放到了海南岛。流放海南岛在当时是非常严厉的处罚了,因为海南岛在时人的眼中是蛮荒恶土,瘴气丛生,根本不适于人类居住。在苏东坡之前被流放至海南岛的唐朝宰相就曾经生出“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的” 的迷茫。
绍圣四年(1097年)七月初二,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跋山涉水,一路颠簸,绕行海南岛半圈,终于抵达贬谪地昌化军(海南儋州)。
面对眼前的荒芜场景,苏东坡同样感慨万千: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好在,苏东坡的粉丝无数,而昌化军刺史张中就是其中之一。他乡遇偶像,张中自然也就承担起了照应苏东坡生活的责任,也算是在尽地主之谊。“琼州別驾”虽然只是个虚职,但驻官舍并无不可。于是,张中便在军衙为苏东坡建起了官舍,并照料他的起居。
但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奉命赴广西察访,听说苏轼在海南岛既有官舍住,还有皇粮吃,过得还挺舒服,非常不高兴,于是派人到海南岛,将苏轼父子逐出了官舍。
董必是王安石 “新法”的拥簇,这个人认死理,认为苏东坡之所以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就是因为攻击了“新法”,而攻击“新法”自然就是诽谤朝廷,这种人怎么配吃皇粮住官舍?
董必把苏东坡逐出官舍就算了,还把刺史张中给参了,可怜的张中因此被罢黜,在回乡途中,不幸病逝于雷州。
没有了张中的照料,被逐出了官舍的苏东坡,无处安身,只好投宿在城东的天庆观,做起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的三无老人。
海南东坡书院载酒堂
淳朴的当地老百姓看到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大家一合计,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集资在城南的桄榔林中为苏东坡盖起了三间茅草屋。茅草屋建成之日,苏东坡人逢喜事精神爽,即兴为新居摘叶书铭:东坡居士谪于儋耳,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东坡非名,岷峨非庐。须发不改,示现毗卢;无作无止,无欠无余。生谓之宅,死谓之墟;三十六年,吾其舍此,跨汗漫而游鸿溕之都乎?
新建的草屋虽然简陋,但毕竟有了安身之所,不用再寄人篱下,苏东坡自然要给新居题个名,这是中国文人固有的癖好。因草屋真好处在桄榔林之中,故东坡取“结草为庵”之意,谓之“桄榔庵”。在这座简陋的桄榔庵里,苏东坡一住就是四年。
海南东坡书院内复制的桄榔庵
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那个后来导演兼主演了“靖康之耻”并亲手葬送了北宋江山,但诗书画造诣奇高的“瘦金体”创始人宋徽宗继承大位,朝廷大赦天下,苏东坡得以复职北归,出任朝奉郎,但不幸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
苏东坡北归后,桄榔庵就此荒废,终宋一朝也再无人过问。元朝以后,虽然大德年间短暂的在旧址建有学宫,但桄榔庵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
元延佑四年(1317年)春,海南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大都军行部范椁到访,有感于苏东坡忠君爱国、正直敢言 的气节和屡遭贬谪,依然乐观向上的豁达人生态度,捐资在桄榔庵旧址上建起了苏公祠,以纪念这位百折不挠的千古奇人。
相比原来的桄榔庵,新建成的苏公祠明显扩大了规模,有堂屋三间,正堂塑有东坡像,堂屋的周围设有庑、门、室等设施,并在祠内外遍植桄榔树。
清代文人绘制的桄榔庵图
元泰定三年(1325年),南宁军(1235年,改昌化军为南宁军)军判彭应黄重修载酒堂时,因范椁所建苏公祠已经坍圮,于是将东坡词迁移至载酒堂即今日之东坡书院,桄榔庵旧址再次荒废。
此后的500年间,桄榔庵历经多次重修,但屡修屡覆,其中明确记载重修的有两次:明朝成化年间,儋州知州罗杰重修桄榔庵,但不久因风灾颓圮;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韩祜在旧址上建祠,但不久倾圮,而后又在乾隆年间被大水淹没,惟存一片荒丘。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州张继邹发起倡议重建桄榔庵,后因调任南海知县,重建计划搁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桄榔庵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由城绅耆邢德、李文彬、潘庄、曾圣宗、谢锡桓等人发起,知州张霈捐资重建,新的桄榔庵于1850年正式落成。新桄榔庵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有正殿五眼,讲堂五眼,头门三眼。正殿是摆放东坡牌位的地方,牌位上书“宋赠太师端明殿大学士文忠苏公神位”。
桄榔庵概念模型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城绅曾毓瑛向知州崔增瑞提出倡议,由本城屠案调拨资金,为当地士子在桄榔庵中聘请老师讲课,得到了崔增瑞的支持,桄榔庵因此更名“桄榔书院”,此后桄榔庵又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头门、耳房、左边小门及门外照壁等。
清末,朝廷提倡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校,桄榔书院因此改为中和高初小学校。
民国九年(1920年),在州城大难中,桄榔庵未能幸免于匪人之手,大火中被焚为灰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